-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纠纷
一、引言:小商标背后的大生意经
在商业街转角的奶茶店、电商平台的爆款美妆店、超市货架上的零食包装上,“授权使用”的标识并不少见。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花钱”借”一个有知名度的商标,比从头打造品牌更划算——不用砸钱做市场推广,不用花时间积累消费者信任,只要产品质量过关,就能快速打开销路。可这看似省心的合作,却藏着不少”暗礁”。我曾接触过一位开食品厂的老板,他花了50万拿到某知名坚果商标的区域许可,结果刚生产三个月,就被市场监管部门查了——原来商标权人早把商标质押给银行,许可合同签的时候商标已经被冻结了。类似的故事并不罕见,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纠纷,正成为企业经营中最容易”踩坑”的法律问题之一。
二、合同签订:埋下纠纷的”种子”
(一)权利瑕疵:看不见的”定时炸弹”
很多被许可方在签合同前,往往只盯着商标的知名度,却忽略了最基础的”查家底”。商标权人真的拥有完整的权利吗?这需要从三个层面核查:首先是商标的有效性——有些商标可能因连续三年不使用被撤销,或因到期未续展失效;其次是权利限制——商标可能被质押、查封,甚至已许可给其他主体;最后是共有情况——如果商标是多个主体共有,必须所有共有人都同意许可,否则合同可能无效。我见过最典型的案例是某餐饮品牌,创始人离婚时把商标分给前妻,但后续招商时仍以自己名义签许可合同,结果被许可方刚装修好门店,就被前妻以”无权处分”为由告上法庭,装修费、加盟费全打了水漂。
(二)许可类型:“普通”与”独占”的天壤之别
“我们签的是独家许可!”这是纠纷中最常听到的辩解,但很多合同里写的”独家”其实是普通许可。商标许可分为三种:普通许可(商标权人可自己用、可再许可他人)、排他许可(商标权人可自己用,但不可再许可他人)、独占许可(商标权人和他人都不可用,只有被许可方可用)。类型约定不清,直接影响维权资格。比如某服装公司签了”区域独家”许可,结果发现商标权人又在同一区域许可了另一家,起诉时才发现合同里写的是”普通许可”,法院认定商标权人不违约。更麻烦的是,独占许可的被许可方可以单独起诉侵权,普通许可则需要商标权人授权,这对紧急维权的企业来说,可能错过最佳时机。
(三)费用条款:数字背后的”糊涂账”
许可费怎么算?是固定金额、销售提成,还是两者结合?很多合同只写”每年支付100万”,却没说支付时间、逾期利息;有的写”按销售额5%提成”,但没定义”销售额”是否含线上、线下,是否扣除退货。我处理过一个案例,被许可方是做电商的,合同约定”按实际到账金额提成”,结果商标权人要求把平台补贴、满减优惠也算进去,双方为”实际到账”吵了半年,最后闹上法庭。还有的合同只写”提成比例”,却没约定核查方式,商标权人怀疑被许可方虚报销量,要求查账,被许可方以”商业秘密”拒绝,信任破裂导致合作终止。
三、履行阶段:矛盾如何越滚越大
(一)质量控制:“管太严”与”管太松”的双重困境
商标权人常说:“我的牌子不能砸在你手里。”被许可方则抱怨:“你凭什么指手画脚?”根据《商标法》,许可方有监督商品质量的义务,被许可方有保证质量的义务。但实际操作中,“监督”和”干涉”的边界很模糊。某饮料品牌许可方要求被许可方必须用指定的糖供应商,被许可方觉得成本太高,偷偷换了供应商,结果产品甜度不达标被消费者投诉,许可方起诉解除合同并索赔;另一个案例中,许可方三年没检查过质量,被许可方为降成本用了劣质原料,导致食物中毒事件,消费者把许可方和被许可方一起告上法庭,许可方辩解”我们没参与生产”,但法院认定其未尽监督义务,仍需承担连带责任。
(二)使用范围:“擦边球”的法律代价
“合同写的是’日用品’,我卖牙刷算吗?”“区域是’省内’,我在邻省开网店算不算?”这些看似小的问题,常引发大纠纷。商标使用范围包括商品/服务类别(必须与注册类别一致)、地域范围、使用方式(是否可用于广告、包装)。某玩具公司许可合同写的是”儿童玩具(第28类)“,结果被许可方生产了儿童文具(第16类),商标权人以”超出核定使用范围”为由起诉,要求停止使用并赔偿;还有的被许可方在合同约定的”线下门店”外,未经允许在抖音直播销售,许可方认为侵犯了其网络销售权,双方对簿公堂。
(三)许可费争议:“我凭什么多给?”与”你凭什么少给?”
最常见的是提成类许可费纠纷。某食品被许可方因市场不景气销量下滑,按合同应支付50万提成,但只付了30万,理由是”许可方没做广告推广,品牌价值下降”;许可方则认为”销量下滑是你经营问题,与我无关”。还有的合同约定”销售额增长10%以上,提成比例提高2%“,但对”销售额增长”是同比还是环比、是否含促销活动没约定,双方各执一词。更棘手的是,有些被许可方为少付费用,故意拆分销售数据,比如把部分收入记到关联公司,许可方难以取证,只能吃哑巴亏。
(四)再许可之困:“我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