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性信息素合成:技术、影响因素及应用前景的深度探究.docxVIP

黄粉虫性信息素合成:技术、影响因素及应用前景的深度探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粉虫性信息素合成:技术、影响因素及应用前景的深度探究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黄粉虫(Tenebriomolitor),隶属拟步甲科粉甲属昆虫,别名面包虫、大黄粉虫等,原产于北美洲,后因人类活动传播至全球,是声名狼藉的仓库和贮藏害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其一生历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完全变态发育阶段。黄粉虫的卵呈乳白色,为长圆形,长径在1-1.5毫米,卵壳薄脆,外覆黏液以作保护;成熟幼虫体长通常为25-40毫米,背板呈黄褐色;蛹体长12-20毫米,颜色为乳白色或黄褐色;成虫体长12-30毫米,体色黑褐。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分布于森林落叶层以及岩石和原木下方,人工养殖的黄粉虫则多栖息于装有饲料的光滑容器内。

黄粉虫具有杂食性,在自然界多现身于各类农产品仓库,可取食各种谷类、面粉、麦麸等粮食及谷物碎屑,还会侵害面包、饼干、油料等食物。因其繁殖能力强,每对成虫寿命可达3-4个月,雌性黄粉虫产卵量超1000颗,发育周期约30天,在适宜环境下,一代繁殖量大,对粮食和储存食物破坏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例如在一些粮食仓储地区,因黄粉虫肆虐,粮食的品质和产量大幅下降,造成了可观的经济损失。传统防治黄粉虫的方法,如使用化学杀虫剂,虽有一定效果,但弊端明显。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不仅污染环境,残留的化学物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长期使用还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难度增加。

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个体间在求偶、觅食等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信息物质。许多昆虫发育成熟后,能向体外释放具特殊气味的微量化学物质,吸引同种异性昆虫前去交配,这种物质即昆虫性信息素。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治虫新技术。目前,全世界已鉴定和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及其类似物达两千多种,我国也成功研制出几十种农、林、果、蔬等重要害虫的性信息素。在这种背景下,开展黄粉虫性信息素的合成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合成黄粉虫性信息素,可开发出绿色、环保的害虫防治方法。利用性信息素诱捕黄粉虫,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害虫防治手段。

1.2黄粉虫概述

黄粉虫是一种在昆虫界具有独特地位的生物,其生物特征、生态习性、繁殖特点等方面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从生物特征来看,黄粉虫为全变态昆虫,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卵呈乳白色,长圆形,长径在1-1.5毫米,卵壳薄脆,外覆黏液,常黏附虫粪和饲料以保护自身,多粘成团或散于饲料中。幼虫刚孵化时体长仅2-3毫米,体色乳白,之后逐渐变为棕色,随着龄别增加体长不断增长,成熟幼虫普通体长25-40毫米,呈长圆筒形,体径约5-7mm,体壁坚硬,无大毛但有光泽,节间和腹面为黄白色,头壳坚硬呈深褐色,每节连接处有黄褐色横纹,种群密度越低,幼虫个体越大,各足节腹面近端部有2根粗刺,触角第2节长3倍于宽,内唇两近边处各有刚毛约6根,前足转节内近未端各有刺2根,第9节之宽过于长,尾钩的长轴和背面形成几乎不钝的直角。蛹体长约12-30毫米,初化蛹时乳白色,1天后变为黄褐色,体壁变硬,羽化前体色加深,体无毛有光泽,鞘翅芽仅伸达腹部腹面的第3腹节,腹面弯曲明显,腹部侧面有乳状突,可依此区分雌雄,胸节大、侧面有雏形翅和附肢,头大尾小,头部有一对黑眼点,各腹节背面两侧着生有1个较硬的侧刺突,腹部末端有1对较尖的弯刺,呈“八”字形。成虫体长12-30毫米,体宽约4-6毫米,体色黑赤褐色,长椭圆形,刚羽化时体色为白色,甲壳薄而软,1-2天后逐渐变为黄褐色,4-5天后变为黑色,甲壳变硬,体背生有三对体面密布黑色刻点,行列没有大而扁的刻点,无毛有光泽,复眼红褐色,触角短,为念珠状,有11节,触角末节长大于宽,第1节和第2节长度之和大于第3节的长度,第3节的长度约为第2节的2倍,后肢只有四个跗节,移动速度不及多数地面甲虫。

在生态习性方面,黄粉虫具有杂食性,在自然界多现身于各类农产品仓库,食谱广泛,可取食各种谷类、面粉、麦麸等粮食及谷物碎屑,还会侵害面包、饼干、油料等食物。成虫活动的昼夜节律不太明显,白天和晚上均能活动取食和交配产卵,但以夜晚最活跃,飞行能力极弱,但爬行能力较强。其具有喜昏暗怕光照的习性,对弱光有正趋性,对强光有负趋性,在自然条件下,成虫喜欢潜伏在阴暗角落或杂物下躲避阳光,在明亮环境中,幼虫多潜伏在粮食、面粉、麦麸、米糠表层下1-3厘米处。

黄粉虫的繁殖特点也十分显著,成虫羽化4-5天后开始交配,交配时间多在晚上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