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废除汉字政策的历史考察:动因、影响与民族心理探析.docxVIP

韩国废除汉字政策的历史考察:动因、影响与民族心理探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韩国废除汉字政策的历史考察:动因、影响与民族心理探析

引言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历史可追溯至两千余年前,作为官方文字深度融入政治、文化与教育领域,《三国史记》《高丽史》等典籍及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均以汉字为载体,构成韩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韩国推行的去汉字化运动构成其文字政策的重大历史转折,历经三次废止尝试仍未完全消除汉字影响,形成宪法、身份证等核心领域汉字留存的独特现象。

本文将结合政治(如朴正熙政权推动《谚文专用法》)、社会(识字率提升需求)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语境,通过政策文本与身份证汉字保留等典型事件,系统分析废除汉字政策的动因与影响,并重点探讨其背后民族自卑心理的表现形态及争议性。这一研究对于理解韩国在文化传承与民族自尊之间的艰难抉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研究视角:本研究保持学术客观性,避免主观评判,通过多维度分析框架揭示韩国汉字政策演变的历史逻辑,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韩国废除汉字政策的历史背景

汉字在韩国的历史地位与早期争议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汉朝末年成为教育工具,唐朝统一新罗时代确立官方文字地位,科举、史书、书信均以汉字完成。因韩语属阿尔泰语系,与汉藏语系的汉字适配困难,形成“语言-文字分离”困境,仅贵族阶层通过系统教育掌握汉字,民间则发展出口诀、吏读、乡札等权宜方法。

1443年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创制谚文,核心动机是“国之语音异乎中国”,旨在解决“言文不一”问题,让平民掌握书写工具。但士大夫阶层视其为“山寨货”,认为“舍汉字则无文化”,主张“抛弃汉字等于沦为蛮夷”,形成“汉主谚辅”双轨制:官方文书、史书、儒家经典用汉字,谚文仅限妇女、儿童及底层民众使用。

这种阶级化的文字生态持续五百余年,汉字成为身份象征与权力垄断工具,谚文则被污名化为“二流文字”。19世纪末周时经呼吁“根除汉字”,标志着语言纯化主义兴起,为20世纪去汉字化运动埋下阶级动员伏笔。

早期文字博弈核心矛盾:汉字作为文明载体的精英属性与谚文作为工具文字的平民属性形成对立,这种“文字阶级性”塑造了韩国语言政策的历史基因。

近代外部冲击与语言主权意识的觉醒

19世纪末甲午战败打破东亚华夷秩序,李氏王朝通过甲午更张改革确立谚文国文地位,官方文书转为汉谚混用。1910年日本殖民后推行语言同化政策,虽保留汉字教育却将其与日语捆绑,使汉字成为双重外来物。殖民压制反而催生谚文民族象征意义,1919年三一运动后纯谚文报刊出现,形成反日爱国符号。

1945年光复后,美国文化涌入催生表音文字优越论,知识精英将汉字标签化为落后与耻辱,谚文被建构为民族独立符号。1948年制宪会议通过《谚文专用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去汉字化方向,标志着语言政策从文化工具向政治认同的彻底转向。

关键转变:甲午战败切断文化依附,日本殖民制造双重外来性,美国影响强化优劣对立,三重外部冲击使汉字从文明载体蜕变为前朝遗物,最终通过立法完成谚文的民族符号建构。

韩国废除汉字政策的主要动因

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文化身份建构

二战后韩国民族主义运动衍生出脱汉运动,旨在摆脱中国文化烙印,塑造自身独有的传统文化。1945年脱离日本统治后,文字改革成为建构新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部分,汉字作为外来文化象征,被视为韩国文化独立性的障碍。民族主义者通过重构历史叙事,将世宗大王形象从汉字辅助者重塑为反华英雄,《训民正音》被叙述为摆脱中国文化控制的里程碑。这种叙事策略将汉字与附庸历史绑定,动员民众支持去汉字化,如汉字废止会宣称使用谚文即爱国,将语言选择转化为爱国符号。

朴正熙政府明确将废除汉字贴上爱国标签,声称是摆脱中国影响的关键一步,认为汉字代表过去依附中国的历史,必须去除以树立韩国自信。1948年韩国制宪会议通过韩文专用法,文教部发布《夺回我们的语言》小册子,标志着系统性去汉字化政策启动。尹锡悦总统则强调韩文精神与自由、平等、繁荣的现代目标一致,称其为摆脱中国汉字影响的契机,延续了将文字政策工具化的政治传统。

文化身份建构的双重逻辑

历史重构:通过改写世宗大王形象与汉字历史定位,切断文化连续性

现实工具:经济起飞期(如1968年第二次废除汉字行动时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的文化自信诉求,与政治人物的民族主义动员形成共振

激进民族主义者甚至将使用汉字等同于民族罪人,使语言政策成为文化切割运动的核心。这种将文化身份建构与语言改革深度绑定的策略,本质上是通过符号化操作实现政治合法性的工具,反映了现代韩国在文化主权诉求中的复杂心理。

政治权力与语言政策的集权化推行

朴正熙军事政权借去汉字化巩固权力,削弱文人精英话语权,提升行政效率,以“民族独立”包装政策获取民众支持。1968年推《汉字废除五年计划》,1970年颁汉字废止宣言,小学停汉字课,公文、媒体全用韩文,古建筑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宁信度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