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商税制度的转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商税制度的转型

一、引言:从”农本商末”到”农商并重”的历史转折

站在西安的唐长安城遗址上,望着朱雀大街残留的夯土基址,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东市西市的喧嚣、胡商驼队的铃声、波斯银币与开元通宝的碰撞,构成了盛唐商业的生动图景。但在这些表象之下,唐代的商税制度仍带着明显的”农业文明”印记——商税不过是国家财政的补充,征税范围有限,管理体系松散。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三百多年后的北宋汴京,情况已截然不同:《清明上河图》里虹桥上下的商铺林立,《东京梦华录》中”通晓不绝”的夜市,背后是一套精密复杂的商税征收体系,商税收入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田赋,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

这种从”补充税”到”主体税”的转变,绝非偶然的经济现象,而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史、商业文明史乃至社会结构史的重要转折点。本文将沿着历史的脉络,梳理唐宋商税制度转型的内在逻辑,剖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感受制度变革背后的经济脉动与社会温度。

二、唐代商税制度的基本形态:从”轻商”到”被动应对”的初始状态

2.1初唐:“重农抑商”传统下的商税雏形

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七年(624年)颁布的《赋役令》中,明确将”租庸调”作为核心税制,田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时的商税尚处于”非正式”阶段,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关市税,即对通过关津的货物和市场交易的商品征税。《唐六典·太府寺》记载,当时”凡关呵而不征”,即关卡主要负责稽查而非征税;市税则由市令征收,税率”四取其一”(25%),但实际执行中多为”三十税一”(约3.3%)。二是对特定商品的课税,如武德年间对盐、铁实行”官营为主,民营征税”的政策,但税率极低,更多是象征性管理。

这种轻商税的背后,是初唐”农本商末”的治国理念。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贞观政要·务农》)在统治者眼中,商业不过是农业的补充,商税自然不能动摇田赋的根本地位。

2.2中晚唐:财政危机下的商税扩张

安史之乱(755-763年)成为唐代商税制度的转折点。战争导致北方经济崩溃,“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据《通典》记载,至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时,全国税户仅380万,不足天宝年间的三分之一。为填补财政缺口,唐政府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商业领域。

首先是”除陌钱”的开征。建中四年(783年),德宗采纳赵赞建议,对市场交易征收”除陌钱”:现钱交易每贯(1000文)征税50文(5%),以物易物则折钱计税;隐瞒交易额者,每一贯罚二贯。此税一出,“怨讟之声,嚣然满于天下”(《旧唐书·食货志》),甚至引发长安商民罢市抗议。其次是茶税的制度化。贞元九年(793年),张滂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旧唐书·德宗纪》),茶税年收入达40万贯,成为继盐税之后又一重要商税。此外,酒税、矿税、市舶税(对广州等地海外贸易征税)也逐渐规范化。

这一阶段的商税扩张带有明显的”被动应对”特征:税目设置随意,税率波动大(如除陌钱曾因民怨从5%降至2%);征收手段粗暴,常以”借商”“率贷”等名义强制摊派;管理体系混乱,中央与地方争夺税权(如盐税曾由度支使、盐铁使、州府多头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举措打破了”重农抑商”的制度惯性,为宋代商税制度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三、唐宋之际的转型动因: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三重推力

3.1经济基础:商品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从晚唐到北宋,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方面,占城稻的推广、曲辕犁的普及、梯田的开发,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在宋代广为流传。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为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尤其是棉纺织)、制瓷业(五大名窑)、冶铁业(北宋铁产量达12.5万吨,远超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的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出现了”机户”“窑户”等专业生产者,产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

商业网络的扩展更为关键。唐代”日中为市”的坊市制逐渐瓦解,宋代形成了”草市—镇市—州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多层级市场体系。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全国商税场务(征税机构)达1993个,覆盖从汴京到偏远乡村的各个层级。海外贸易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北宋中期市舶司年收入达110万贯,占财政总收入的2%以上(晚唐仅0.5%)。

3.2政治需求:中央集权与财政压力的双重驱动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建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体制。为防止地方割据,宋代实行”财权集中”政策,规定地方财政除必要开支外,“悉辇送京师”(《宋史·食货志》)。这种体制对中央财政提出了更高要求:北宋初期禁军19.3万,中期增至82.6万,养兵费用占财政支出的60%以上;官僚队伍膨胀,真宗景德年间官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