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二黄银连汤治疗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夹瘀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
探讨中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并运用二黄银连汤治疗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夹瘀证的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观察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夹瘀证患者面部皮损的数量、颜色,症状、体征,以及性激素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等检查指标的变化,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防治本病的机制,为临床推广运用提供客观的依据。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夹瘀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二黄银连汤水煎剂,每日1剂治疗;对照组予维胺酯胶囊口服,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观测性激素水平、SOD、SHBG等检测指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依从性。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认并纳入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夹瘀证患者共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疗效指标比较结果: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中医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两组治疗后血清睾酮(T)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促卵泡成熟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均无明显变化。SOD:两组治疗后SOD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SHBG:两组治疗后SHBG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二黄银连汤治疗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夹瘀证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调节性激素水平,提高SOD、SHBG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二黄银连汤;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夹瘀证;中医
一、引言
寻常痤疮又名青年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皮损,常伴有皮脂溢出,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本病男女均可发病,但临床以女性多见。现代医学目前认为寻常痤疮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日晒、口服避孕药、紧张焦虑等,而发病机制则多认为与遗传、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上,多采用西药抑制炎症反应、拮抗雄激素的作用,或采用外科方法治疗,虽然在短期内疗效显著,但是副作用较大,有些药物甚至对机体有毒害作用,而且复发率较高。
祖国医学将“痤疮”称为“鼓”、“肺风粉刺”、“酒刺”、“面施”等。一般认为其发病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异常。病机则多与肺胃功能失调和痰湿瘀热有关。在治疗方面,祖国医学除了有口服中药内治法外,还有外治法(如外敷中药面膜、中药外洗等),内外合治法(口服中药同时外敷或外洗),针灸疗法(如针刺疗法、穴位注射等),耳穴疗法(如耳针疗法、耳压疗法)等。而究其本质,治疗大法仍不离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等。
导师王旭教授从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对痤疮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与肺胃蕴热夹瘀相关,创立了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治法的二黄银连汤。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二黄银连汤治疗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夹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寻常痤疮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献研究
2.1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
2.1.1病名考究
痤疮在祖国医学中有诸多称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这里提及的“痤”被认为是痤疮最早的病名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病名又有进一步阐述,如《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中记载:“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这里所说的“面疱”也是指痤疮。到了明清时期,“肺风粉刺”这一病名较为常见,如《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第七十六》记载:“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2.1.2病因研究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郁而化热,湿热之邪循经上蒸于面部,发为痤疮。《素问?奇病论》中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辛辣厚味之品可助热生火,使体内热邪炽盛,熏蒸于肌肤,引发痤疮。
情志失调: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这些不良情绪易导致肝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线性八角链:角Kirchhoff指数与生成树的深度剖析.docx
- 聚四氟乙烯废料再生利用技术及热解特性研究:现状、方法与挑战.docx
- 酰胺类布比卡因与酯类普鲁卡因神经毒性的比较研究:机制、差异与临床启示.docx
- 一类变异型Chebyshev-Halley迭代法收敛性的深度剖析与应用探究.docx
- Salen金属配合物:合成路径、荧光特性与分子磁性的多维探究.docx
- 齐次Dirichlet边界条件下捕食 - 食饵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分析.docx
- 热敏灸联合针刺:肝肾不足型雄激素源性脱发治疗新探索.docx
- 论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在我国的构建——从理论基底到本土实践的多维透视.docx
- 多维视角下的特征研究:概念、类型与应用.docx
- 从铺作构造演变看《营造法式》与唐宋厅堂构架技术关联.docx
- 随机系统理论与应用:从光子屏蔽到TMSR的深度剖析.docx
- 三维花状Ni(Co)Al - LDH硫化改性及其对NOx气敏性能的影响研究.docx
- 一致域与四元数Mobius群性质的理论框架与交互作用研究.docx
- 从边缘到独树一帜:柔石小说的独特性及与左翼作家之比较.docx
- 随机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及混沌同步:复杂动态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docx
- 重构等效啁啾技术下取样光栅在DFB半导体激光器及其阵列中的创新应用与研究.docx
- 图的上可嵌入性:理论、判定与应用探索.docx
- 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在时代褶皱里守护本真的文学精神.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