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兴城古城简介
兴城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卫城,地处辽西走廊,明代辽东镇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外仅存的军事重镇和防御据点,地理位置独特,是关外通往关内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著名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主战场,是明清历史的重要见证。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区的中心,东临首山,西北临京沈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兴城河、兴城东河据城墙环城入海。2006年钟鼓楼、祖氏石坊、兴城文庙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城城墙合并为兴城古城,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入选“中国十佳古城”。
兴城城墙
兴城城墙是兴城古城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镇守辽东总兵官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及奏请朝廷修筑,宣德五年(1430年)竣工,时称宁远卫城。据《宁远州志》记载:“城周围五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池周围七里八步,深一丈五尺。门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第二年又“增筑外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内城。明季增筑门四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角俱設层楼。”隆庆二年(1568年)宁远城地震,城池俱颓。天启三年(1623年)袁崇焕、满桂驻守宁远,重修宁远内城。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竣工,成为关外重镇,明末辽西军事指挥中心。1644年清军入驻宁远,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为宁远州,宁远城成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回盛京祭祖驻跸或必经之路。清朝皇帝看到破损的城池,多次下旨维修。现在保存于四面城壁外皮上部的石刻,就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城竣工时的记载:“南面,自西南角台起,至东南角台止,通常二百六十五丈六尺六寸。”“北面,自西北角台起,至东北角台止,通常二百六十五丈六尺六寸”并刻有“乾隆四十六年八月佑领伊林保、知州伊汤安修”等字样,这是清代修缮宁远城的规模。为了保护好这座明代古城,从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对这一古迹极其重视,成立专门维修机构,派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做全面维修规划和施工方案,拨专项资金,恢复了古城墙的旧貌,使其达到了明清城墙的规模。
兴城城墙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821米,东西宽816米,周长3274米,占地面积700520平方米。城墙基础由条石,外墙面用青砖,内墙皮用不规则的毛石,中间用夯土所筑。城墙高8.5—9.6米,底宽5.7—7.0米,顶宽4.3—4.6米。顶部海墁铺青砖,外筑垛口墙,内筑女儿墙。城墙四面正中部各设城门、城门楼,四座城门、城门楼建筑形式一致,均为石刻门额,用汉、满对译文字,嵌在门洞外壁券楣上。城门为砖券洞,券脚石砌,分为内外两重券。各城门上皆筑门楼,均为五开间两层楼阁,重檐回廊歇山顶木构建筑,围廊式箭楼,灰瓦覆顶。内有明梯接上层,四面明窗。各城门内右侧,均有登城马道。
四座城门外面皆筑有半圆形瓮城,瓮城门为联式洞券组成,分为内外两重券。城墙四角设角台,突出于城角,用以作战时架设红夷大炮。东南角台上建有魁星楼,八面八角,重檐攒尖顶,青瓦覆盖,通高8.5米,二层楼阁,两层之间有明梯相通。在东城墙南部和南城墙西部各设一水门。
兴城城墙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兴城城墙两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钟鼓楼
坐落在兴城古城正中心,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由辽东副总兵东宁伯焦礼所建。始建时两楼,钟楼在东,鼓楼在西。嘉靖四十三年重修,天启三年(1623年),袁崇焕组织重修。崇祯十五年,辽东督师范志完命拆除,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州书名阿奉旨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州强上林维修。后经历代多次修葺,基本保持了原貌。
钟鼓楼通高17.6米,分楼座与阁楼两部分,楼座底层平面为方形,边长21米,由四向券洞组成,十字券门洞各通四条大街。楼座承台墙体立面呈梯形,四面门洞十字穿通,上檐有青砖砌筑的拔檐砖和吐水口。钟鼓楼的台基位于承台的中间,呈方形,每面台基墙的正中置砖砌踏跺。楼座承台上建有二层楼阁,为重檐歇山卷棚式瓦顶。底层周有围廊,每面外有檐柱六根,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墙体青砖砌厚壁。一层高3.63米,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在每面的明间设有对开式格扇门,顶部为四面披檐,筒板瓦覆顶,兽面勾头,莲花图案猫头。内有亚洲第一大军鼓,为整张荷兰牛皮制作。二层高5.6米,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在檐部置棂格窗,顶部为卷棚歇山顶,用筒板瓦覆盖。内展出兴城地区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一、二层楼有胡梯相通。在楼座西壁后侧设有小门,沿石阶即可登临。
钟鼓楼与方形城墙、对称的城门楼遥相呼应,是这座军事城池重要的军事设施,独具北方特色的城区中心标志。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祖氏石坊
位于古城内延辉街,明朝崇祯皇帝为了表彰祖大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