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苗炒腊肠做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蒜苗炒腊肠

蒜苗炒腊肠1

周末的早市总藏着烟火气的答案。蹲在蒜苗摊前时,指尖刚触到那把带着晨露的青蒜苗,卖菜阿姨就笑着说:“配腊肠最香。”这话像颗石子落进心里,荡开一圈馋虫——确实,蒜苗的清辣和腊肠的咸香,本就是厨房里最懂彼此的搭档。

选蒜苗是门学问。得挑那种叶尖泛着嫩黄、茎秆挺直的,根部带着点湿润的泥土最好,证明刚从地里割下不久。指尖掐住茎秆中部轻轻一折,能听见清脆的“咔嚓”声,断面处渗着透明的汁液,才算得上新鲜。若茎秆发蔫、叶子发黄,炒出来就只剩柴涩,失了那股子水灵劲儿。卖菜阿姨教我:“买回家别沾水,用报纸裹着放冰箱,能鲜三天。”

腊肠的挑选更讲究门道。广式腊肠偏甜,川式腊肠带辣,北方的腊肠则多是咸鲜口,各有各的拥趸。我总爱选广式的,肥瘦比例得是三七开,太瘦则柴,太肥又腻。好腊肠表皮干爽泛着油光,用指尖按下去能回弹,肥肉部分像琥珀色的凝脂,瘦肉则是深沉的酱红,凑到鼻尖闻,有醇厚的脂香混着淡淡的酒曲香,绝无半点腥气。有次贪便宜买了真空包装的廉价腊肠,下锅后腥味直冲天灵盖,才明白“一分钱一分货”在食材里从不说谎。

把选好的蒜苗和腊肠拎回家,厨房就成了它们的舞台。蒜苗得仔细洗,茎秆上的泥土要用软毛刷轻轻刷掉,叶子掰开冲洗缝隙里的杂质。然后切段——茎秆切寸段,叶子切得稍短些,这样炒的时候受热均匀,茎脆叶嫩。腊肠呢,先蒸十分钟让油脂软化,再切片,薄到能透光最好,这样每片都能吸足蒜苗的清辣,又不会因为太厚嚼不动。

处理食材的过程里,烟火气已经悄悄漫开。蒜苗的青辣混着腊肠的肉香,像提前预告了成品的美味。等铁锅烧热,这道家常菜的序幕,才算真正拉开。

蒜苗炒腊肠2

铁锅烧得冒烟时,最先跳进去的不是油,是妈妈常说的“耐心”。小时候总嫌她炒个菜磨磨蹭蹭,如今自己站在灶台前才懂:蒜苗炒腊肠的香,全藏在火候的分寸里。

备菜得先把“演员”请上台。青蒜苗沥干水,茎秆和叶子分开放——这是外婆传下的规矩,“茎秆难熟,得先下锅;叶子易烂,最后放才脆”。腊肠切片后摊在盘子里,肥瘦相间的样子像幅微型油画,肥肉是浅黄的琥珀,瘦肉是暗红的玛瑙。蒜片和姜片切得薄薄的,待会儿要当“引路人”,把香味先勾出来。

炒腊肠得用小火。冷锅倒油,油刚冒热气就下腊肠,铲子轻轻扒拉,看它们在热油里慢慢蜷缩成小月牙。肥肉部分最先“投降”,滋滋地往外冒油,原本硬挺的边缘变得透明,像给铁锅镶了层金边。这时候得盯着,千万别让瘦肉炒焦,否则会发苦。等腊肠两面都泛着油光,赶紧盛出来,锅里的底油留着,这可是“黄金油”,炒蒜苗全靠它提香。

接着炒蒜苗茎。转中火,底油里扔蒜片姜片,“滋啦”一声,香味瞬间炸开。蒜苗茎下锅后要快速翻炒,让每段都裹上油。炒到茎秆边缘微微发黄,带着点焦香时,把刚才炒好的腊肠倒回去,加一小勺糖——别多,就半勺,能让腊肠的咸香更柔和,蒜苗的辣味也多了层回甘。铲子翻搅的速度要快,像在跳一支快节奏的舞,让腊肠和蒜苗充分“拥抱”。

最后放蒜苗叶。叶子一下锅,整个厨房都亮堂起来,青绿色的叶尖在热油里舒展,转眼就染上油亮的光泽。这时候要转大火,“爆炒”三十秒,让叶子刚熟又带着脆劲,立刻关火。滴几滴香油,撒一小撮葱花,齐活。

盛盘时,青蒜苗衬着红腊肠,油光锃亮的样子,光是看着就让人咽口水。夹一筷子送进嘴里,蒜苗的清辣先冲上来,接着是腊肠醇厚的脂香,脆的茎、嫩的叶、咸香的肉,在嘴里奏起交响乐。这时候才懂,妈妈说的“耐心”,原来是火候与食材的和解,是慢与快的平衡。

蒜苗炒腊肠3

外婆的厨房永远有罐藏了三年的腊肠。每次我蹲在灶台边看她炒蒜苗,木柴在灶膛里噼啪响,油香混着蒜苗的辣味飘出来,她就会说:“等你妈回来,这盘菜得留一半。”

那罐腊肠是外公生前灌的。每年立冬后,外公就挑后腿肉,肥瘦三七开,切成小丁,加白酒、盐、花椒面,拌匀了塞进猪小肠里。灌好的腊肠挂在屋檐下,晒足二十天,风吹得表皮起了白霜,肥肉从乳白变成琥珀色,才算成了。外公总说:“腊肠要陈三年才香,像酒,越放越醇厚。”可他走后,那罐腊肠外婆再没动过,直到我上小学,她才打开,说:“给囡囡炒蒜苗吃,你外公在天上看着呢。”

那天外婆炒腊肠的样子,我记了十几年。她戴着老花镜,眯着眼切腊肠,刀刃贴着腊肠的纹理,薄片要薄到能透光,“这样炒出来每片都有油香”。蒜苗是前院自己种的,她摘了最新鲜的一把,洗干净后茎秆和叶子分开,“茎秆炒得久点,叶子要脆”。土灶的火她控制得刚好,腊肠下锅时,她用锅铲轻轻推,“小火煸油,火大了肉会老”。等油香出来,她把蒜苗茎倒进去,铲子翻炒的声音和灶膛的柴火声混在一起,像首热闹的歌。

后来妈妈学着炒这道菜,总说“没外婆的味道”。第一次炒时,腊肠下锅太急,肥肉没煸出油就焦了,她红着脸把菜倒了,第二天又买了新的腊肠重新炒。第二次忘了把蒜苗茎和叶分开,叶子炒得烂糊糊的,她

文档评论(0)

小小梦想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小助手,资料用不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