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与特定穴.pptx

医学课件-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与特定穴.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课件-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与特定穴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小儿推拿概述

2.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3.特定穴位与操作方法

4.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5.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6.小儿常见病推拿治疗

7.小儿推拿的科学研究与展望

01小儿推拿概述

小儿推拿的定义与作用定义概述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穴位,以达到调整小儿生理功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相关记载。作用机理小儿推拿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研究表明,推拿可以促进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对小儿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适用范围小儿推拿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消化不良、腹泻等多种常见疾病,同时也可用于促进小儿生长发育,提高睡眠质量,增强体质。据统计,小儿推拿在临床应用中,有效率达80%以上。

小儿推拿的历史与发展起源渊源小儿推拿起源于我国古代,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据《黄帝内经》记载,当时已有对小儿进行推拿治疗的方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小儿推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发展历程小儿推拿在唐宋时期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鼎盛。这一时期,推拿手法逐渐丰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20世纪以来,小儿推拿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现代研究也为推拿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代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小儿推拿逐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小儿推拿疗法。目前,小儿推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已有数千家医疗机构开展小儿推拿服务。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适应症广小儿推拿适用于多种小儿常见病,如感冒、发热、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哮喘等。据统计,约80%的小儿常见病可通过推拿得到有效治疗。促进发育推拿可以促进小儿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呼吸系统等发育,对提高智力和增强体质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坚持推拿的小儿在身高、体重、智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禁忌明确小儿推拿虽好,但也有禁忌。如皮肤破损、感染、肿瘤等疾病不宜进行推拿。此外,过饥、过饱、极度疲劳时也不宜进行推拿。严格遵循禁忌,确保推拿安全有效。

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揉法技巧揉法是小儿推拿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手指在穴位上旋转揉动,可促进气血流通。操作时需轻柔、均匀,每分钟约200次。适用于大多数穴位,如足三里、内关等。推法要点推法是用手指或掌根在穴位上直线推动,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操作时用力要均匀,速度适中,每分钟约120次。适用于背部、腹部等部位。摩法要领摩法是用掌根或手指在穴位上做环形摩擦,可调节肠胃功能、缓解疼痛。操作时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每分钟约100次。适用于腹部、背部等部位。

02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头部穴位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小儿推拿的重要穴位之一。按摩百会穴可调节脑部功能,增强记忆力,促进智力发育。手法宜轻柔,每次按摩约2分钟。印堂穴印堂穴位于眉心中央,对小儿感冒、发热等常见病有显著疗效。按摩印堂穴可清热解毒,缓解头痛。手法为轻揉,每次按摩1-2分钟。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毛外侧,是缓解小儿头痛、眼疲劳的有效穴位。按摩太阳穴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手法为轻揉,每次按摩约1分钟。

背部穴位肺俞穴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调理肺部功能的重要穴位。按摩肺俞穴可增强免疫力,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手法宜轻柔,每次按摩约3分钟。脾俞穴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疗效。按摩脾俞穴可健脾益气,改善食欲,增强体质。手法宜温和,每次按摩约2分钟。肾俞穴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调理肾脏功能的关键穴位。按摩肾俞穴可强腰补肾,提高小儿抗病能力。手法需轻柔,每次按摩约2-3分钟。

胸部穴位膻中穴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摩膻中穴可宽胸理气,缓解胸闷、咳嗽等症状。手法为轻揉,每次按摩约2分钟,有助于改善呼吸系统问题。中府穴中府穴位于胸前外侧,锁骨内侧端下缘,距胸骨旁2寸。按摩中府穴能宣肺理气,对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手法宜轻柔,每次按摩约3分钟。乳根穴乳根穴位于胸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旁开4寸。按摩乳根穴有助于乳汁分泌,对产后缺乳有一定疗效。手法为轻柔按压,每次按摩约2分钟,有助于乳腺通畅。

腹部穴位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脐上4寸处。按摩中脘穴能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对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等症有显著疗效。手法宜轻柔,每次按摩约2分钟。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腹部,脐旁2寸,左右各一。按摩天枢穴可调理肠胃,促进排便,对小儿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作用。手法为轻揉,每次按摩约3分钟。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

文档评论(0)

175****96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