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书心得 (4).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复活》读书心得

“复活”一词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一为“死了的又活过来”;二为宗教名词,指神或人从死亡里苏醒。而在《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中也记载“长沙有人死,经月复活”,也意为“死而复生”。当然,现实中这样的事是不存在的,故而对于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我在阅读之后感受到的“复活”,实则为精神上的“复活”。

托尔斯泰的作品有很多,他将俄国文学推向了新的巅峰,也一步一步征服了世界。列宁曾称赞托尔斯泰,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复活》创于1889年,成于1899年,十年磨一剑,体现了作家对这一著作的高度重视。

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和女仆卡秋莎.玛斯洛娃是这篇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某次探望自己姑妈时,男主和女主人公婢女卡秋莎相遇,在无法弥补的恶行后又抛弃了她,以致其的堕落。多年后,二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为了赎罪,涅赫柳多夫开始了对卡秋莎的救助。救助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士的痛苦与上层贵族的残酷。最后未能救助成功,于是决定同卡秋莎赴西伯利亚流放地,在那里,他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托尔斯泰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这也是他的作品《复活》的开端。小说的名字最初叫《柯尼的故事》,经过多次修改才定下篇名了《复活》,即一个人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化下获得重生。

复活中有这样的描写,尽管成千上万的人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毁灭他们挤在一起的那片小土地,但还是要用石头付清土地,铲除植被的所有痕迹,砍伐树木,甩掉鸟类和野兽并填满土地石脑油和煤的烟雾弥漫着空气,即使在镇上,仍然是春天。

阳光明媚,空气温暖。到处都没有被刮掉的地方,草丛复活,在铺路石之间和林荫大道上狭窄的草坪上弹起。桦树,杨树和野樱桃打开了它们的胶状和芬芳的叶子,酸橙在扩大了它们的开芽。充满春天快乐的乌鸦,麻雀和鸽子正在准备巢穴。随着阳光的温暖,苍蝇沿着墙壁嗡嗡作响。所有人,植物,鸟类,昆虫和孩子们都很高兴。但是男人,成年男人和女人,并没有因为欺骗自己和彼此而遭受折磨。并不是在这个春天的早晨,人们才认为神圣而不值得考虑,不是上帝的世界之美,是为了给所有生物带来欢乐,这种美使人心向和平。这样的描写乍看很安稳和谐,实则和监狱阴暗的场景形成对比。

两种不同阶级化身的涅赫柳多夫和卡秋莎,鲜明的对比,突出托尔斯泰对那个时代社会的激烈的抨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本质和阶级人士的丑恶。贵族身份和女仆身份形象的复制了社会的现状,是大社会下的缩影,身为贵族的涅赫柳多夫随意背弃诺言抛弃卡秋莎而不受谴责,依然过着幸福的贵族青年的生活。而身为女仆的卡秋莎怀孕了也只能面对被赶出家门的命运,后来也无奈的成为了妓女,由此开始了她的“堕落”。再次见到卡秋莎,涅赫柳多夫曾对自己的姐姐说:“犯罪的是我,受惩罚的却是她。”在内心中,他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卑鄙、残酷、下流,但是,在此之前的整整十年里,他却毫无感觉。现如今他终于认清自己并决心“扫清”自己的灵魂,于是他开始帮助卡秋莎鸣冤。在他的帮助下,卡秋莎终于得到公正,对涅赫柳多夫的怨恨也消失了,涅赫柳多夫也放下了内心的症结,得到了“复活”。作为贵族人士的托尔斯泰,也有过蹂躏奴隶的生活,但他后来发现,这样的自己并不快乐,最后他放弃了一切,只为寻求真正的快乐。涅赫柳多夫其实也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缩影。

虽然《复活》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但我们决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单纯讲述男女私情的故事。作者通过人物的经历,揭露了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命运,残酷与痛苦,冷漠与无奈,下层人士的悲惨命运,生动描绘了农奴制度下人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贫苦生活以及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男主人公的抛弃似乎又显得没那么冷酷无情,而他在与女主人公重逢后产生的“愧疚、救赎、补偿”的思想又显得弥足珍贵。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乐于分享,有偿帮助。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0007123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