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工商业税收制度研究.docxVIP

宋代工商业税收制度研究.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工商业税收制度研究

引言

当我们翻开《东京梦华录》,那”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汴京盛况便跃然纸上:虹桥下商船往来如织,潘楼街铺席连栋,夜市里灯火映着”彩楼相对,绣旆相招”的酒肆茶坊。这繁荣的工商业图景,既是宋代经济活力的注脚,也为其税收制度的演进提供了丰沃土壤。作为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重要转型期,宋代工商业税收制度不仅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更折射出传统社会对商业文明的认知变迁。本文将沿着历史的脉络,从经济基础到制度设计,从具体实践到深层影响,系统梳理这一制度的全貌。

一、宋代工商业发展:税收制度的经济基础

要理解宋代工商业税收制度,首先得回到那个”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时代。中唐以降,均田制瓦解,土地流转加速,大量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手工业和商业注入了鲜活的劳动力。到了宋代,这种趋势更趋明显——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全国城镇人口占比已接近12%,远超汉唐时期的3%-5%。

(一)手工业的专业化与规模化

宋代手工业的进步堪称”前近代化”的先声。以纺织业为例,除了传统的家庭纺织,苏州、杭州等地出现了”机户”——专门以纺织为业的独立手工业者,《嘉泰吴兴志》载湖州”机杼之声,遍于里巷”,可见其规模。矿冶业更是突飞猛进,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铁产量达724万斤,相当于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煤炭开采技术成熟,“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庄季裕《鸡肋编》)。这些专业化、规模化的手工业生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商品,更形成了稳定的税源基础。

(二)商业网络的拓展与货币经济的活跃

宋代商业突破了”市坊分离”的限制,汴京、临安等城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东京梦华录》),草市、镇市在乡村星罗棋布。商路方面,陆上丝绸之路虽受辽、西夏阻隔,但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广州、泉州设市舶司,与50多个国家通商,《岭外代答》记载当时输入的香料、珠宝,输出的瓷器、丝绸”舟行所聚,不知其数”。货币经济的发展更值得关注: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会子”广泛流通,这既便利了商品交换,也让政府更容易通过货币形式征收商税。

二、宋代工商业税收制度的具体内容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宋代逐步构建起一套涵盖商税、专卖税、杂税的复合税收体系。这套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初创到调整、从混乱到规范的过程。

(一)商税:流通领域的核心税种

商税是对商品流通环节征收的税,分为”过税”和”住税”,这是宋初便确立的基本框架。过税是对行商征收的货物通过税,税率最初为2%;住税是对坐贾征收的货物交易税,税率3%。听起来税率不高,但随着商业规模扩大,商税收入迅速增长——北宋至道三年(997)商税总额为400万贯,到熙宁十年(1077)已达878万贯,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15%以上。

商税的征收机构也很有特点。中央设”三司”(后改”户部”)总领财政,地方则在州县设”商税院”或”税务”,大的镇市设”税场”。据《文献通考》记载,北宋元丰年间全国有商税机构1993个,从汴京到偏远小镇,形成了严密的征收网络。值得注意的是,税务官员多由中央直接委派,称为”监当官”,《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其职责包括”检察商旅、验核货物、计值收税”,并定期向州府申报税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截留。

但实际征收中并非完全规范。比如”力胜钱”,本是对商船载重征收的税,后来演变成对所有船只的额外加征;还有”市例钱”,是税务机构抽取的手续费,原本按交易金额的1%收取,到南宋竟增至5%。这些附加税让商人叫苦不迭,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提到:“行商过关,十税其五,所剩几何?”

(二)专卖税:国家对关键商品的垄断收益

专卖制度是宋代财政的”摇钱树”,盐、茶、酒、矾、香药等大宗商品均属专卖范围,其中尤以盐、茶、酒为最。

盐税:宋代盐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实行”官鬻”与”通商”并行的制度。官鬻即政府直接运销,利润全部归公;通商则允许商人纳钱或粮后取得盐引,到指定盐场取盐销售。以海盐为例,淮南盐场年产盐1500万石,其中40%由官鬻,60%通商。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盐税年收入达2100万贯,占财政收入的45%,堪称”国计之半”。

茶税:宋代茶税经历了多次变革。宋初实行”榷茶”,政府垄断茶叶收购和销售,茶农只能将茶叶卖给官府,商人需买”交引”(购茶凭证)才能批发。这种做法虽增加了收入,但抑制了茶商积极性,仁宗嘉祐四年(1059)改为”通商法”,取消榷茶,改为征收茶租(按茶园面积收税)和茶税(按交易金额收税)。到徽宗崇宁元年(1102),又推行”引法”,商人纳钱买引,凭引制茶、运茶、卖茶,政府通过控制茶引数量和价格来调节税收。

酒税:宋代酒税分为两种:一种是官营酒务,由政府设酒坊酿酒销售;另一种是”买扑”,即由私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