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社会基础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社会基础研究

引言

当我们翻开《东京梦华录》,“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汴京跃然纸上:虹桥两岸商铺鳞次,茶坊酒肆昼夜喧嚣,香料、瓷器、丝绸在驼队与舟楫间流转,连街头卖花担上的牡丹都沾着晨露——这不是虚构的市井画卷,而是两宋城市商业繁荣的真实缩影。与汉唐“列隧百重”的封闭市制不同,宋代城市商业突破了时空桎梏,形成了前近代中国最具活力的商业网络。这种突破性发展绝非偶然,它深深扎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是经济、制度、人口、技术、文化等多重基础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五个维度展开分析,试图揭开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密码。

一、经济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的双轮驱动

1.1农业生产力的飞跃:从“糊口经济”到“商品经济”

两宋农业的进步,堪称商业发展的“地基工程”。自中唐“两税法”推行后,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深化,租佃制逐渐取代均田制下的部曲制。农民不再被严格束缚于固定田产,而是通过“计亩租佃”的契约关系与地主联结,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更关键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让“多收三五斗”成为常态:占城稻的推广使江南地区实现“一岁两熟”,踏犁、秧马等工具的普及降低了劳动强度,水利工程的兴修(如太湖流域的圩田)则稳定了粮食产量。

当粮食产量突破“生存线”,剩余农产品便自然流入市场。笔者曾在文献中读到这样的细节:江南农家在秋收后,除了留足口粮,会将多余的稻谷运到附近市镇兑换盐铁;福建山区的茶农则专门开辟茶园,“以茶为业,不殖五谷”——这说明农业已从单纯的“糊口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据估算,两宋粮食商品率较唐代提升近30%,这些流入市场的粮食,既养活了城市非农业人口,又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支撑。

1.2手工业的专业化: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集群”

如果说农业是商业的“粮草”,手工业则是商业的“货物”。两宋手工业的最大特点是专业化与规模化。以纺织业为例,河北定州的缂丝、两浙的“越罗”、四川的蜀锦,均形成了区域化生产中心。笔者曾见史料记载,东京有“绫锦院”这样的官营作坊,工匠达千余人;而民间“机户”更如雨后春笋,有的机户拥有数十张织机,雇用工匠进行批量生产。

陶瓷业的发展更具代表性。北方的定窑、汝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不仅烧造出“雨过天青”般的精品,还形成了“窑系”产业链:瓷土开采、釉料配制、烧窑运输各环节分工明确,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装窑工”“看火工”。这些专业化生产的手工业品,通过商队、漕运走向全国,甚至远渡重洋——泉州港出土的宋代瓷器碎片中,既有供达官贵人的精美青瓷,也有适合普通百姓的粗陶,正是手工业“分层供给”的印证。

二、制度环境:从“重农抑商”到“农商并重”

2.1坊市制度的瓦解: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解放

唐代长安“坊墙高耸,日中为市”的景象,在宋代已彻底改变。北宋初年,汴京的“侵街”现象已屡见不鲜:店铺突破坊墙限制,沿汴河、御街一字排开;到了北宋中后期,政府干脆取消“坊市分设”制度,允许“大街小巷,铺席骈阗”。更具革命性的是时间限制的打破——唐代“暮鼓晨钟”后禁止营业,宋代则出现了“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的盛况,州桥夜市的“旋煎羊、白肠、鲊脯”,马行街的“药铺、香铺、茶馆”,连“鬼市子”(凌晨交易市场)都热闹非凡。

这种制度变迁绝非政府“放任不管”,而是适应商业需求的主动调整。比如设立“厢”作为城市管理单位,取代原来的“坊”;制定“侵街钱”制度,对临街建房的商户征税;甚至出现了“市易务”这样的官方商业管理机构。这些举措看似“松绑”,实则是用更灵活的制度为商业发展“护航”。

2.2商业政策的转变:从“抑制”到“依赖”

两宋政府对商业的态度,可用“又爱又需要”来形容。一方面,传统“重农抑商”观念仍有残余,如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骑马;但另一方面,商业税的巨额收入让政府不得不重视商业。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宗时期商税年收入约400万贯,到宋神宗时已突破2000万贯,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从15%升至30%以上。这种“财政依赖”促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降低商税税率(北宋平均商税约2-3%)、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推广“交子”“会子”等纸币便利交易。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商人权益的保护。南宋法律明确规定:“客旅贩卖,州县不得非法征榷”“典卖田宅,商客优先”。笔者曾读到一则案例:某州官员强行低价收购商人茶叶,被商人告到转运司,最终该官员被“降职处分”。这种对商业规则的尊重,让商人“敢富”“愿富”,进一步激活了商业活力。

三、人口结构:从“乡村为本”到“城市崛起”

3.1人口流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进城潮”

两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城市人口占比显著提升”的时期。据学者估算,北宋汴京人口超过百万,南宋临安更达120万以上,而唐代长安人口峰值不过80万。这种增长并非自然繁衍的结果,而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产物。

农业生产力提升后,“人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