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针灸学-中
导言
中篇针灸术
第一章毫针
第一节毫针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针刺练习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
第四节毫针刺法
一、进针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三、行针与得气
四、针刺补泻
五、留针与出针
〔临床应用〕
1.针刺角度与深度:
2.得气:
3.针刺补泻:
第五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第二章灸法附:拔火罐疗法
第一节灸用材料
第二节灸法的分类及其操作
第三节炎法的作用
第四节灸法的注意事项
〔附〕拔罐法
第三章其他针法
第一节三棱针
1
第二节皮肤针
第三节皮疗针
第四节火针
第五节电针
第六节水针
第七节耳针
一、耳廓表面解剖
二、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三、耳穴的分布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五、耳针的应用
(一)选穴处方原则
(二)操作方法
六、注意事项
〔临床应用〕
第八节头针
第四章其他针法
第一节针麻概念和简史
第二节针麻特点和方法
一、针麻特点
二、针麻方法
第三节针麻的要求及辅助用药
光明教材电子化公益项目
2
导言
中医教育学,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中医教育的历史,若从师徒授受和
医籍编纂算起,已有两千余年。近代史上的中医教育,首推一八八五年浙江
陈虬创立的利济医学堂。新中国诞生不久,创办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
四所中医学院,从而揭开了当代中医教育的序幕,至现在,全国已发展到二
十三所。但是,如果把我国中医教育的实践经验加以分析、研究、总结和提
炼,升华,揭示它的规律,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中医教育学的话,
那么,它还处在再创阶段。这就是说,中医教育及其规律存在的历史是悠久
的,但论述中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却是崭新的。因此,中医教育工作需要
进行探索和研究。
在探索和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植根于我们民族文
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充分重视中医典籍在培育和造就历代医家中的伟大作
用。事实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医药
理论体系,它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高深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学家就是把
这些道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其中部分人经过刻苦自学和临床实践,成为医
术高超的医学家,这是我国历代医学家成才之路,亦是中医教育史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