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docxVIP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一、小麦白粉病概述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由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引起,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该病在温湿度适宜、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发生和蔓延,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产量品质。

(一)症状表现

1.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粉状霉斑,后期霉斑扩大,连接成片,背面产生黑色小点(病菌孢子囊)。

2.叶鞘和茎秆:霉斑较少,但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扭曲、生长受阻。

3.穗部受害:影响籽粒灌浆,降低产量和品质。

(二)发病规律

1.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也可由病健株接触传染。

2.环境因素:适宜发病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高于80%时易爆发。连作地块、密植田块发病风险增加。

二、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优先选用当地推广的抗病或耐病小麦品种。

2.合理轮作:与非小麦作物轮作2–3年,降低土壤中病菌基数。

3.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确保通风透光。

-科学水肥管理,避免氮肥过量,增施磷钾肥。

-及时清除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

(二)化学防治

1.预防性用药:

-在发病前或早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或12.5%烯唑醇悬浮剂30–50毫升,兑水均匀喷雾。

-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

2.治疗性用药:

-发病初期,每亩用20%三氟咪鲜胺悬浮剂50–70毫升,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40–60毫升,兑水喷雾。

-注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三)生物防治

1.选用生物农药:如2%农抗120水剂、20%武夷菌素悬浮剂等,对环境友好且不易产生抗药性。

2.保护天敌:合理使用放蜂等措施,促进生态平衡。

三、注意事项

1.搅拌均匀:药剂使用前需充分搅拌均匀,确保药液覆盖均匀。

2.安全间隔:收获前应遵守药剂的安全间隔期规定。

3.环境监测:定期检查田间病情,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一、小麦白粉病概述**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由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引起,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该病在温湿度适宜、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发生和蔓延,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产量品质。

(一)症状表现

1.**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粉状霉斑,边缘清晰,后期霉斑扩大,连接成片,严重时整个叶片覆盖白色粉末。霉斑背面产生黑色小点(病菌孢子囊),散播后可侵害邻近叶片。

2.**叶鞘和茎秆**:霉斑较少,但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扭曲、生长受阻,茎秆脆弱易倒伏。

3.**穗部受害**:影响籽粒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籽粒表面可能附着白色粉末,降低产量和品质。

(二)发病规律

1.**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也可由病健株接触传染。孢子在田间气流作用下可飘散数百米,远距离传播依赖种子或农具。

2.**环境因素**:适宜发病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高于80%时易爆发。连作地块、密植田块、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风险增加。

3.**品种差异**: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感病品种在适宜条件下易大规模爆发。

**二、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优先选用当地推广的抗病或耐病小麦品种,例如某些春小麦品种对特定生理小种表现较好。在购买种子时,可向种子供应商咨询抗病性信息。

2.**合理轮作**:与非小麦作物轮作2–3年,降低土壤中病菌基数。推荐轮作作物如玉米、大豆等,这些作物与白粉病菌无亲和性。

3.**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确保田间通风透光。例如,冬小麦适宜基本苗数为每亩15–20万株。

-**科学水肥管理**:避免氮肥过量,增施磷钾肥。氮肥过量会促进植株徒长,叶片柔嫩,更易感染白粉病。建议氮磷钾比例控制在1:0.5:1左右。

-**清除病叶病株**:及时清除病叶、病株,集中销毁或深埋,减少传染源。在病害早期发现时,可摘除严重病叶,减轻植株负担。

(二)化学防治

1.**预防性用药**:

-**药剂选择**:在发病前或早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或12.5%烯唑醇悬浮剂30–50毫升,兑水均匀喷雾。三唑酮类药剂具有内吸传导作用,能提前预防病害发生。

-**喷施时机**:在田间零星出现白粉病症状时即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例如,在春季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各喷施一次,可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喷施技巧**: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喷雾器械需保持良好状态,避免堵塞喷头。

2.**治疗性用药**

文档评论(0)

咆哮深邃的大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