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代榷货务与财政垄断
一、引言:从”积贫积弱”的迷雾中看宋代财政的独特性
提起宋朝,很多人会想到”弱宋”二字,但若翻开《宋史·食货志》,却能看到另一番景象:熙宁十年(1077年),北宋财政收入达到7070万贯,其中商税、专卖收入占比超过60%;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仅榷货务一处的岁入便高达1500万贯,相当于当时全国两税收入的两倍有余。这些数字背后,站着一个贯穿两宋三百余年的核心财政机构——榷货务。它既是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经济政策的产物,也是朝廷通过垄断关键商品获取巨额财政收入的操盘手。要理解宋代如何在军事上”积弱”的同时保持经济活力,就不得不从榷货务与财政垄断的关系说起。
二、榷货务的诞生与职能体系:从临时机构到财政中枢
2.1从”便钱务”到榷货务:宋初财政需求的产物
榷货务的前身可追溯至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设立的”便钱务”。当时,随着商业发展,商人携带现钱长途贸易多有不便,便钱务承担起”许民入钱京师,于诸州便换”的职能,即商人在京师存钱,到地方凭券取钱,类似现代的”异地汇兑”。但真正让榷货务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宋太宗时期的”边储危机”。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辽战争爆发,北方边境驻军激增,粮草供应成为大问题。朝廷为节省运输成本,鼓励商人向边地输送粮草(时称”入中”),再以食盐、茶叶等专卖品作为酬值(时称”折博”)。这种”以物易物”的边贸政策需要专门机构管理,于是雍熙二年(985年),“榷货务”正式设立,隶属太府寺,最初职能是”掌榷易货财,凡盐、茶、矾、香药等物之贩卖,及入中折博之法”。
2.2职能扩张:从单一专卖到综合财政管理
随着时间推移,榷货务的职能逐渐覆盖三大核心领域:
其一,专卖品的”收-运-销”全流程管理。以食盐为例,榷货务下设”盐场”负责收购盐户生产的盐,“转般仓”负责运输,“榷货务场”负责批发给商人;茶叶则需先从淮南、两浙等产茶区的”山场”收购园户茶叶,经蒸青、研膏等工序制成茶饼,再由榷货务定价销售。
其二,“入中-折博”体系的枢纽作用。商人向边地输送粮草后,持当地官府发放的”交引”到京师榷货务兑换茶引、盐引或现钱。这一过程中,榷货务需要核算粮草价值、确定折博比例,还要防止商人伪造交引、囤积居奇。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榷货务曾因交引泛滥导致”虚估”(高估粮草价值)问题,不得不出台”三说法”(以茶、盐、现钱三种方式折博)加以调整。
其三,金融工具的创新与管理。为解决”交引”流通中的信用问题,榷货务在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推出”盐钞法”:商人向边地入中粮草后,不再直接领茶盐,而是领取”盐钞”(类似标准化的有价证券),凭钞到指定盐场领盐。这种”证券化”的管理方式,既提高了交易效率,又便于朝廷调控盐价。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榷货务还开始发行”见钱公据”(即现钱汇票),成为宋代纸币”交子”“会子”的前身。
2.3机构网络:从京师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北宋时期,榷货务以汴京(今开封)为中心,在淮南、两浙、福建等专卖品主产区设立”榷货务分司”,在重要商路节点设立”榷货务场”。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元丰年间(1078-1085),全国共有14处榷货务分司、36处榷货务场,形成”中央-路-州”三级管理体系。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虽丢失北方盐茶产区,但通过控制两淮、福建盐场和江南茶区,仍维持着”行在榷货务”(临安总部)、“建康榷货务”(今南京)、“镇江榷货务”三大核心机构,其中行在榷货务的岁入长期占总榷货收入的60%以上。
三、财政垄断的核心手段:从”禁榷”到”通商”的动态平衡
3.1盐:财政垄断的”压舱石”
在宋代专卖品中,食盐的地位最为关键。一方面,盐是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小;另一方面,盐产地集中(主要为解州池盐、两淮海盐、四川井盐),便于控制。据《文献通考》记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盐利收入达715万贯,占榷货务总收入的58%;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仅两淮盐利就高达260万贯,相当于当时全国两税收入的1/3。
宋代盐法经历了从”官搬官卖”到”通商”的多次调整。太祖至真宗时期,主要实行”官搬官卖”:由官府直接收购盐户产盐,通过漕运系统运至州县,再由地方官设”盐铺”卖给百姓。这种模式虽能保证利润,但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且地方官常强行摊派,导致”民苦官盐”。仁宗时期,为解决边储问题,开始推行”入中折盐法”,允许商人入中粮草后领取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自行销售(即”通商”)。但商人常利用信息差哄抬盐价,庆历八年(1048年),陕西转运使范祥推行”盐钞法”,规定每钞可领盐200斤,商人凭钞到解州盐池领盐,再到指定区域销售,盐价由朝廷统一核定。这种”官商分利”模式既保证了朝廷收入,又降低了行政成本,到神宗时期已推广至全国。
3.2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