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火药应用研究.docxVIP

宋代火药应用研究.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火药应用研究

引言:从炼丹炉到战场的千年跨越

站在开封大相国寺的飞檐下,望着市井中穿梭的商队与书生,很难想象这座繁华的都市曾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应用火药的地方。当我们翻开《武经总要》的泛黄纸页,“火炮火药法”“毒药烟球法”等条目赫然在目,这些用汉字写就的配方,不仅记录着古人对火的掌控智慧,更标志着人类战争史从冷兵器向热兵器的关键转折。

火药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炼丹家的偶然发现,但真正让这种”能燃烧的药”从方士丹炉走向实战舞台的,是积贫积弱却科技昌明的宋代。外有辽、西夏、金的轮番施压,内有手工业与数学、化学的蓬勃发展,这种”危机-创新”的独特土壤,让宋代成为火药应用的第一个高峰。本文将沿着火药配方的成熟轨迹,深入军事应用的具体场景,触摸民用领域的温暖余温,最终还原这段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技术革命。

一、从”伏火”到”定方”:宋代火药的技术奠基

1.1配方的科学化突破

唐代炼丹家虽然发现了硫黄、硝石、木炭混合燃烧的特性,但当时的记载多模糊如”伏火矾法”,仅强调”硫黄、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缺乏具体比例与量化标准。这种状况在宋代得到根本改变——1044年刊印的《武经总要》首次系统记录了三种火药配方:

第一种”火炮火药法”: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清油一分。换算成现代比例,硫黄(含窝黄)约占16%,硝石约占50%,其余为辅助燃剂与粘合剂。

第二种”毒药烟球法”:硫黄十五两、草乌头五两、焰硝一斤十四两、芭豆五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这里硝石比例降至约38%,但加入了草乌头、芭豆等毒药,更强调毒气杀伤。

第三种”蒺藜火球法”:硫黄一斤四两、焰硝二斤半、粗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干漆二两半,另加桐油、蜡等。硝石比例回升至约50%,木炭含量增加,更注重燃烧持续性。

这些配方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数字,更在于”定量化”思维的出现。宋代工匠通过反复试验,明确了硝石作为氧化剂的核心地位(比例多在50%左右),硫黄与木炭的比例则根据用途调整:燃烧类火器需高硫黄(助燃),爆炸类火器需高木炭(增加气体生成量)。这种”按需调配”的理念,标志着火药从经验性认知向科学性应用的跨越。

1.2原料的工业化保障

配方的成熟离不开原料供应的稳定。宋代硝石开采技术较唐代有显著提升:山西、四川等地的”硝土”采集已形成规模,《本草图经》记载”硝石,今河北、陕西诸郡及近京州郡皆有之”;提纯工艺上,采用”淋煎法”——将硝土加水浸泡,过滤后蒸发结晶,得到纯度更高的”火硝”。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元丰年间开封府”广备攻城作”每年需硝石数万斤,可见产量已达工业化水平。

硫黄方面,除了自然硫,宋代开始利用”矾石烧炼”法,从含硫矿石中提取,解决了天然硫黄产量不足的问题。木炭则选用硬木(如青冈、桦树),经密闭炭化制成,确保燃烧值稳定。这种”开采-提纯-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为火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1.3制作的标准化管理

为确保质量,宋代设立了严格的火药制作制度。中央设”军器监”,下辖”火药作”,工匠需经专门培训,《武经总要》特别强调”合药时,先研硝、硫、炭为末,次入余药,以桐油、黄蜡等调和,捣千杵”。现存南宋《可斋杂稿》记载,李曾伯在静江府(今桂林)督查火器制造时,发现”荆淮之铁火炮动十数万只”,可见产量之巨;同时规定”每五斤为一料,用石臼捣三百杵,不足者罚”,这种标准化流程,保证了不同批次火药性能的一致性。

二、从防御到进攻:军事应用的立体突破

2.1燃烧类火器:攻城略地的”移动火墙”

北宋早期的火药武器以燃烧功能为主,最典型的是”火球”与”火箭”。火球是将火药装入厚纸或布制的球壳,内插引信,用抛石机发射。《武经总要》描述其使用场景:“凡贼近城,则施火球、火鹞以烧楼橹”。1004年澶渊之战中,宋军曾用”霹雳火球”烧毁辽军攻城云梯,史载”火发,声如霹雳,贼惊溃”。

火箭则是在普通箭杆上绑缚火药包(约重1两),点燃后用弓发射。与传统火箭(绑油脂)相比,火药火箭燃烧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宋金战争中,韩世忠部曾用火箭攻击金军战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火箭所及,烟焰张天,金人船舰多焚”。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火箭已出现”多火齐发”战术,如”一窝蜂”火箭(32支齐射),虽未普及,但已显露出集群攻击的雏形。

2.2爆炸类火器:心理与物理的双重打击

随着硝石比例提升(从30%增至50%以上),火药的爆炸性能逐渐显现。北宋后期出现”霹雳火球”,外壳为竹编,内装火药与瓷片,点燃后”声如霹雳,碎瓷伤人”。到南宋,铁壳爆炸火器”铁火炮”横空出世——用铸铁做外壳,内填火药与碎铁片,爆炸时”火光四迸,铁片横飞,远及半里”。

1277年元军攻静江(今桂林),守将马塈率部用铁火炮抵抗,《宋史》载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3月25日上传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