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仲淹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范仲淹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范仲淹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一生的言行举止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分,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深刻启示,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深入学习: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先忧后乐”的责任担当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非空泛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行动准则。青年时期,他在应天书院求学时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良相能治国安邦,解百姓之忧;良医可救死扶伤,减民众之苦,两种选择的核心都是“为他人谋福祉”。

在政治实践中,这种情怀体现得更为真切。1021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发现当地海堤年久失修,潮水时常泛滥,淹没农田与房屋,百姓流离失所。他不顾职位低微,多次上书朝廷请求修堤,最终获准主持这项工程。施工期间,他亲率民众勘察地形,制定“修堤障海,疏导积涝”的方案,甚至在母亲去世、按制应回乡守丧时,仍受百姓挽留与朝廷嘱托,穿着丧服继续督工。历时三年,长达150里的“范公堤”建成,不仅挡住了海潮,还开垦出数千顷良田,让泰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面对北宋“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积弊,他牵头推行“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措施,直指官僚体系的腐败与低效。改革虽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而遭遇阻力,仅一年多便宣告失败,范仲淹也被贬出京城,但他始终未悔——在被贬途中,他仍写下《岳阳楼记》,重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信念,用“先忧后乐”的境界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层内涵。这种跳出个人荣辱、始终心系家国百姓的格局,正是当代人面对社会责任时应学习的核心品质。

二、逆境不屈的坚韧品格:在贬谪中坚守理想

范仲淹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因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而多次被贬,但他从未因境遇困顿而放弃理想,始终以坚韧姿态面对挫折。

1029年,章献太后刘娥把持朝政,欲在冬至时让宋仁宗率百官向自己朝拜。满朝官员虽有不满,却无人敢谏言,唯有时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上书反对,认为“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要求太后还政于皇帝。这一奏疏触怒太后,范仲淹随即被贬为河中府通判。离开京城时,好友劝他“锋芒太露易招祸”,他却回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可因直言获罪,也不愿沉默纵容不合理的制度。

1036年,范仲淹任吏部员外郎时,发现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滥用私权,便绘制《百官图》呈给宋仁宗,清晰标注官员升迁的合理路径与吕夷简的徇私之处,并上《帝王好尚论》等四篇奏疏,批评朝政弊端。吕夷简反诬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范仲淹再次被贬至饶州。此次被贬,亲友大多避之不及,唯有少数人前来送行,他却在赴任途中写下“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诗句,借渔民劳作的艰辛提醒自己不忘百姓疾苦,也暗喻自己虽身处“风波”,仍要坚守本心。

三次被贬、辗转多地,范仲淹始终保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在邓州任知州时,他重修览秀亭,与百姓同游,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词句,传递出乐观向上、不服老的精神;在杭州任知州时,恰逢饥荒,他没有简单发放救济粮,而是通过“兴修水利、举办龙舟赛”等方式创造就业机会,让百姓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既缓解了灾情,又避免了流民滋生。这种“在逆境中不抱怨、在困境中想办法”的坚韧,正是当代人面对生活与工作压力时不可或缺的品质。

三、以教化育民的教育担当:播撒知识与品德的种子

范仲淹深知“人才兴则国家兴”,一生始终重视教育,无论是任职地方还是身居高位,都致力于创办学校、改革教育方式,试图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年轻时在应天书院求学时,范仲淹便感受到优质教育的重要性。1026年,他母亲去世,回乡守丧期间,应天知府晏殊邀请他主持应天书院。任职期间,他打破传统书院“重背诵、轻实践”的模式,提出“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明体”即掌握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达用”即学会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与政治实践中。他还亲自授课,每天清晨便到书院,深夜才离开,与学生同吃同住,甚至为贫困学生提供衣食资助。在他的推动下,应天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培养出富弼、张载等一批后来影响北宋历史的人才,其中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一脉相承。

除了主持书院,范仲淹在地方任职时也不忘兴办学堂。任苏州知州时,他发现当地教育落后,便在苏州南园创办州学,还亲自选址、设计校舍,规定“学者必有常居,居必有业”,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他还改革招生制度,打破门第限制,无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华、愿学习,都可入学。在他的影响下,苏州州学逐渐发展为江南地区的教育中心,“苏学天下第一”的美誉也由此传开。

范仲淹的教育理念不仅注重知识传授,

文档评论(0)

原创百科文库,免费给您提供最需要的资源,科学、教育、政治、文化、经济、法治、生活,知你所想,懂你所需,予你所求。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