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先秦宗教观念的演变研究
引言:在蒙昧与理性之间寻找文明的火种
站在今天回望先秦,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熟悉,是因为我们能从《诗经》的”天命靡常”里听见古人对命运的思考,从《周礼》的”大宗伯”职掌中窥见祭祀的庄严;陌生,是因为那些刻在甲骨上的贞问、埋在殷墟中的人牲、绕在青铜礼器上的饕餮纹,都在诉说着一个被时光模糊了轮廓的信仰世界。先秦宗教观念的演变,恰似一条流动的河——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与图腾信仰出发,经过商代”率民以事神”的神权高峰,在周代”敬天保民”的人文转向中改道,最终在春秋战国的思想激荡里汇入理性的海洋。这条河流的每一次改道,都折射着先民对”人-神-自然”关系的重新理解,也为后世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色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一、原始宗教的萌芽: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朴素信仰
若将先秦宗教观念的演变比作一棵树,其根系必然深扎在原始社会的土壤中。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勾勒出早期信仰的模糊轮廓——那是先民面对风雨雷电、生老病死时,用想象编织的解释之网。
1.1自然崇拜:对”不可知力量”的直观敬畏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旧石器时代,先民的生存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当雷电劈开森林引发山火,当洪水冲毁采集地,当寒冬让野兽销声匿迹,这些超出理解范围的现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解释。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赤铁矿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鱼纹、鹿纹,河姆渡遗址骨器上的鸟纹,都是自然崇拜的实证。这种崇拜并非抽象的”神”,而是具体的”灵”——山有山灵,水有水怪,风伯雨师住在云端,太阳神每天驾着金乌东升西落。它们既可能带来恩赐(丰收、捕猎成功),也可能降下惩罚(疾病、灾荒),因此先民通过献祭(用食物、工具)、舞蹈(模仿自然现象)与这些”灵”沟通,试图求得庇护。
1.2图腾崇拜:血缘认同与超自然力量的结合
随着氏族社会的形成,原始信仰出现了重要转折——图腾崇拜。“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图腾痕迹随处可见: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可能是猪与龙的图腾融合,良渚文化的玉琮上反复出现的神人兽面纹,或许是某个部落的共同图腾。这些图腾往往是氏族祖先的”变形”:传说中伏羲”人首蛇身”、女娲”蛇身人首”,可能是蛇图腾部落的祖先神;炎帝”人身牛首”、黄帝”有熊氏”,则暗示牛图腾、熊图腾的存在。图腾崇拜的本质,是将氏族的血缘认同与某种超自然力量绑定——我们的祖先来自图腾物,因此图腾能护佑整个氏族。这种信仰既强化了内部凝聚力,也为后来的祖先崇拜埋下了种子。
1.3祖先崇拜:从”灵魂不灭”到”宗族纽带”的过渡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定居农业的发展和氏族社会向宗族社会的过渡,祖先崇拜逐渐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中脱颖而出。考古发现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遗址,公共墓地与居住区分离,死者随葬品少且平均;而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大汶口遗址,出现了夫妻合葬墓、父子连葬墓,随葬品多寡悬殊,有的墓甚至随葬象征权力的玉钺。这暗示着人们开始相信,祖先的灵魂不仅存在,还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护佑或影响现世的子孙。这种信仰的转变,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农业生产需要稳定的经验传承(比如耕作季节、水利知识),当宗族需要明确的血缘谱系(以分配资源、确定继承权),死去的祖先便从”氏族成员”升格为”宗族保护神”。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墓主两侧用蚌壳摆塑的青龙、白虎,或许正是墓主作为部落首领,死后仍能沟通天地、护佑族人的象征。
二、商代:神权笼罩下的”帝-王-民”三角结构
如果说原始宗教是散落的星子,商代宗教则是一轮炽烈的太阳——它将自然神、图腾神、祖先神整合为以”帝”为核心的神灵体系,用神权强化王权,用占卜沟通人神,构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体系化的宗教王国。
2.1“帝”的诞生:从自然神到至上神的跃升
在殷墟出土的十万余片甲骨中,“帝”字出现频率极高。这个”帝”并非后世的”天帝”,而是商代人心目中的最高神灵。从字形看,“帝”最初可能是祭祀用的木架(甲骨文中”帝”像束柴以祭之形),后来逐渐抽象为掌控自然与人事的至上神。根据卜辞记载,“帝”能”令雨”“令风”“降旱”,能影响战争胜负(“帝弗佐王”),甚至能决定王的祸福(“帝其降堇(灾)”)。更关键的是,“帝”与商王的祖先神存在特殊联系:商族传说中”简狄吞玄鸟卵生契”的神话,暗示商王的祖先与”帝”有血缘关联(玄鸟可能是”帝”的使者);部分卜辞中,商王的祖先能”宾于帝”(在”帝”身边侍立),甚至能”求帝”(向”帝”转达人间请求)。这种”帝-祖先神-商王”的层级关系,既赋予商王”代帝牧民”的合法性,又通过祖先神的中介,让神权更贴近王权。
2.2占卜与祭祀:神权运作的双轮驱动
商代宗教的”仪式感”极强,其中最核心的两项活动是占卜与祭祀。占卜用龟甲或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经过修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