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的介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峡谷里的艺术宝库——炳灵寺石窟

在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水库的西南,坐落着一座年代久远的“湖畔石窟”,这就是炳灵寺石窟。它如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水库西南的小积石山中,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石窟艺术吸引着四方游客。

从永靖县城到炳灵寺石窟有30多公里,有水、陆两条路线,听朋友介绍,从水路可以游览刘家峡水库,到炳灵寺是一路的诗情画意,于是我们选择了这一条路线。

自刘家峡大坝处行船前行,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的拦河大坝犹如一把天锁,横卧在两岸之间。碧玉般澄净明澈的水面漫无边际,蓝天白云下晚霞般的山体映射于碧水间。自此山环水绕,山峦峭耸如石林,丹霞映水如烈焰升腾于大河之上,美不胜收。再往前行,远远看见雄壮的刘家峡黄河大桥横跨两岸,犹如一道彩虹。过大桥后,水面越来越开阔。一群水鸟紧贴水面飞翔,翅膀溅起一路水花,配上金秋的暖阳,画面十分温馨。

向西拐进峡口,水面变窄,抬头仰望,巍峨的姊妹峰矗立前方,缓缓从它的左面绕过,眼前豁然一亮,高耸的土黄色山体上赫然列着“炳灵寺”三个大字,此行的目的地到了。

下船上岸后,顺着小路往里走,左面是一长方形条石,上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刻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炳灵寺石窟”的褐色大字。迎面是仿古漆红的炳灵寺大门,独具匠心。

早在1400年前,南北朝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写道——“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远望参参,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这是已知对炳灵山水最早的文字记载。

炳灵寺石窟

据资料记载,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延续至今。“炳灵寺”又名“冰灵寺”。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扩建。石窟分为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砂岩崖壁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避免太阳暴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

扶着一段一段的铁质栏杆,沿着一道一道的曲径石廊边走边看,左边高达60多米的悬崖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石窟和佛像。有些洞窟很小,里面只有一尊塑像,还有很多小的塑像雕刻在崖壁上,有的洞窟还加了木制的小门,就像岩壁上开了扇窗户一样。

驻足观看,始建于唐代的第3窟吸引着我们停下脚步。此窟不大,窟内中间雕有一方形坡顶石塔,正面开一小门,像一个缩小版的殿堂建筑;第6窟是北周时期的石窟,面积不大,里面南北两壁各立菩萨一尊,均戴灰色冠,手执宝瓶。接下来参观的是第70窟,里面稍大,虽是唐代开凿,但窟内有明代重塑的八臂十一面观音像,观音双手合十,左右各三臂,自然伸展,头像分为五层,由下往上递减,总共十一面。望着肃穆庄严的窟龛,看着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不由得赞叹古人的聪慧和精湛的工艺。

在石窟北段,有著名的弥勒大佛。大佛表情庄严,嘴唇厚实,上半身依山而雕,下半身为泥塑,它的左手残缺,右手自然下垂在膝盖上。在大佛的左上方,就是著名的169窟。位于大寺沟地表以上60米的崖面上,是向东南开口的天然洞窟,而非人为按规划开凿的石窟。人们根据洞窟的地形,因地制宜修建墙面,以木板加固,塑土造像,绘画。

保存完整的169窟,窟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有大量造像与壁画,是炳灵寺最重要的瑰宝。

窟内造像大部分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造像的神采和意境至今熠熠生辉。西秦造像中有的佛像身姿挺拔,表情庄重。有的刚健中透出英武和智慧,有的佛像着轻薄透体的通肩大衣,挺拔潇洒,人体的美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窟旁高达27米的大坐佛,面部圆润,嘴角上翘,面带微笑。

除了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琳琅满目的壁画更具艺术魅力。这里近1000平方米壁画,虽经历千年的风雨沧桑,仍保持着鲜艳如初的色泽。如12龛说法图壁画采用中国传统线描与西域晕染相结合的绘画技法。晕染仅在佛、菩萨的双眉、鼻梁、颈部,不同于西域大面积晕染,体现了中西绘画技法初步结合的面貌特征。而11龛佛、菩萨、飞天的造型非常具有西域特点。尤其是飞天呈U形,与金塔寺飞天极为相似,堪称是西域式飞天的双壁。在一些小巧玲珑的佛龛中,还遗留着许多装饰画,其中以藻井最为精美,以华盖为中心,四边饰以植物纹、云纹、火焰、宝珠、垂幔等,变化巧妙,色泽艳丽。

169窟内壁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展现出自十六国时期佛教兴盛以来,西北地区佛教艺术、绘画艺术等方方面面,具有独特新颖的艺术感染力。

停留于此,似乎穿越时空的隧道,仿佛看到古代的工匠们,用丰富构想和聪明才智,不辞辛苦攀爬在悬崖峭壁间,一手紧握石块,一手紧握凿子模样的器具,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