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教学资料
引言
儿童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并非成人的简单缩小版,而是处于一个动态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从胎儿期到青春期,心脏和血管系统在结构、功能及调节机制上均经历着显著变化。深入理解这些特点,对于准确评估儿童心血管健康、识别病理状态以及进行恰当的临床处理至关重要。本资料旨在系统阐述儿童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学基础与生理特点,为儿科临床实践及教学提供参考。
一、儿童心脏解剖学特点
1.1心脏的位置与大小
儿童心脏的位置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新生儿及婴儿期,心脏相对较大,约占胸腔体积的1/3,且位置较高,心尖搏动多位于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1-2厘米处。随着胸廓和肺脏的发育,心脏逐渐下移并向左侧旋转,至学龄期及青春期,心尖搏动位置接近成人,位于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或上。
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在婴幼儿期最高,随后逐渐下降。新生儿心脏重量约20-25克,至1岁时约增加1倍,青春期接近成人水平(约____克)。
1.2心脏的外形与腔室
儿童心脏外形在不同年龄段有所差异。新生儿心脏多呈球形或横椭圆形,这与左右心室壁厚度相近有关。随着体循环阻力增加和左心室负荷加重,左心室壁逐渐增厚,心脏外形逐渐变为斜椭圆形,至学龄期接近成人的圆锥形。
心房:右心房相对较大,尤其在新生儿期,上、下腔静脉入口处无明显界限。卵圆孔在出生后功能上关闭,但解剖学完全闭合可能延迟至生后数月甚至1年。
心室:新生儿期左右心室壁厚度大致相等(约4-5mm)。出生后,由于体循环压力升高,左心室负荷增加,左心室壁厚度迅速增长,至1岁时左室壁厚度约为右室壁的2倍,成人期则为3倍左右。心室腔的容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
心瓣膜:儿童期心瓣膜结构柔软、菲薄。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瓣叶在婴儿期相对较大,腱索和乳头肌发育尚不完善,有时可听到短暂的生理性杂音。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在形态上与成人相似,但瓣环较小。
1.3心脏的传导系统
儿童心脏传导系统的发育在出生时已基本成熟,但其功能仍在不断完善中。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是正常心律的起搏点。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房室束(希氏束)穿过中心纤维体后分为左右束支,再分支为浦肯野纤维网,支配左右心室。
新生儿及婴儿期,窦房结的自律性相对较低,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心率波动范围较大,易受呼吸、哭闹、体温等因素影响。
1.4心脏的血管
冠状动脉:儿童冠状动脉起源与成人一致,左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动脉窦。新生儿冠状动脉细小,随着心脏发育而逐渐增粗。冠状动脉血流受心肌代谢需求、主动脉舒张压及心率等因素调节。
二、儿童血管系统解剖学特点
2.1动脉系统
儿童动脉相对成人具有管壁较薄、弹性纤维较少、管腔相对较粗的特点。主动脉在新生儿期管径较小,弓部略呈向上的弧形。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管径逐渐增粗,弓部弯曲度增加。肺动脉主干在新生儿期较粗,与主动脉直径相近或略粗,随后其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周围动脉如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等,在婴幼儿期位置较表浅,易于触及搏动。
2.2静脉系统
儿童静脉较动脉壁更薄、弹性更差、管腔相对更大,且静脉瓣数量较少,尤其是下肢静脉瓣在幼儿期尚不完善,故婴幼儿期易出现静脉淤血和静脉曲张(相对少见,但存在解剖学基础)。
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收集体循环静脉血回右心房。肺静脉在新生儿期数量可能有变异,通常为4支,分别注入左心房。
2.3毛细血管
儿童毛细血管网丰富,尤其是在肺、脑、肾等重要器官。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较高,有利于物质交换,但也易受病理因素影响而发生水肿或出血。
二、儿童心血管生理学特点
2.1胎儿血液循环及其转变
胎儿期血液循环具有特殊的解剖通道(卵圆孔、动脉导管、静脉导管),使含氧血优先供应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出生后,随着第一声啼哭,肺脏扩张,肺循环阻力骤降,左心房压力升高,卵圆孔功能关闭;同时,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约80%的新生儿在生后24小时内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多数在生后1-2周内解剖关闭。
胎儿循环向成人循环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环节异常都可能导致循环障碍,如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2.2心率与心律
心率:儿童心率较快,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新生儿正常心率范围为____次/分,婴儿期____次/分,幼儿期____次/分,学龄前期____次/分,学龄期70-90次/分,接近成人。心率易受哭闹、活动、体温、进食等因素影响而波动。
心律:儿童心律基本规则,但婴幼儿期可出现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属生理现象。早搏在健康儿童中也可偶尔见到,多为良性。
2.3血压
儿童血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约60-70mmHg,舒张压约40-50mmHg。婴儿期收缩压可按公式粗略估算:收缩压(mmHg)=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