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香山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VIP

2025-2026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香山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2026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香山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从国家意义上传统礼乐制度和礼乐形态在20世纪渐行渐远,但在广袤的乡间社会中却以礼俗意义依旧相对广泛地存在。21世纪以来,国家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惊奇地发现,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当下以非遗形态、以小传统方式存在于乡间社会之中。何以如此呢?一是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乡间社会有着相对完整的亲缘、地缘和血缘关系,传统在文化认同意义上延续。二是传统礼乐在社会功能、实用功能和教育功能意义上为礼俗文化之不可或缺,虽被“边缘化”却“艰难”前行。

延续数千载从国家意义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礼乐文明大传统,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下发展延续。雍正禁除乐籍,即由官方为用的国家礼乐转而为官民共用,如此至少延续两百余载,进一步夯实了礼乐文明的民间基础,并消解了礼乐的等级化。然而,在20世纪社会变革中,由于对传统礼乐文明缺乏整体认知,从国家意义上缺失礼乐制度体系化的主导延续,这致使传统礼乐文化边缘化。中国礼乐文明传承在于国家与民间互动,好比向一个平静的池塘中心不断投掷石子,会持续向外发散涟漪。由于乡间社会相对稳定的亲缘关系,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当中心“平静”,这“边缘”地带的礼乐文化不会立马消解,这是与自然现象的不同之处。

礼乐观念渗透于中国传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如此方显礼乐文明整体意义。非所有礼仪都用乐,用乐的礼定与仪式相须,人们从仪式和用乐中体味人生意义,规范行为方式,表达丰富的仪式情感。礼仪用乐有规定性,非用于所有仪程。诸如婚姻丧祭之礼涉家族和家庭,至于宗祠、庙会等,更是群体性敬畏先贤、敬畏自然、祈福保安的仪式性诉求,乐成为仪式的兴奋剂和黏合剂,直抵在场人们的心灵深处,不可缺席,甚至有将俗乐纳入民间礼俗仪式为用。作为嘉礼的婚姻大事、祝寿、开业、庆典等,礼乐在场彰显庄重、喜庆、祥和,可见礼乐表达情感的丰富性。用乐彰显社会、实用和教育等多种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亦在其间,毕竟乐本体属“技与艺”,祭祀仪式用乐类型称为“事神娱人、人神共享”,对社会和谐功莫大焉。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创造礼乐文明,民众认同的意义所在。

(节选自项阳《礼乐文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与标志性存在》)

材料二:

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曾经将礼的意义归纳为三点:对于共同体而言,礼意味着秩序;对于人际交往而言,礼意味着尊重;对于个体而言,礼意味着教养。毫无疑问,礼在今日依然不可或缺。几十年前,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就呼吁:要“大兴礼乐教化,从人的性情根本处入手,陶养涵育一片天机活泼而和乐恬谧的心理”。

在经历过一百余年对“礼”的污名化批判之后,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非常自觉地在弘扬中华礼乐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但是,我以为今天弘扬礼乐文化,最需要重视的就是把握好仁礼关系。我们必须明白“礼的灵魂在于仁”。在孔子儒家那里,礼和仁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仁以成礼,礼以显仁”——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是来彰显仁德的。如果没有仁,礼就会流于形式;因此仁是更关键、更基础、更根本的。如果说仁是体,那么礼就是用。诚如王阳明所说:“故仁也者,礼之体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一而非仁也,无一而非性也……故克己复礼则谓之仁,穷理则尽性以至于命,尽性而动容周旋中礼矣!”仁德是所有礼的本体,忽视了仁德,礼就成了失去了灵魂的空壳,礼所要求的敬、谦、节、让,莫不会成为虚伪的表演。

历史上和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舍体而求用的现象。《左传·昭公五年》记载了一个古人区分“礼”和“仪”的著名故事。春秋时期,鲁昭公有一次去晋国访问,“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鲁昭公对于繁复的礼仪十分熟稔,没有出现任何差错。晋平公称赞其“善于礼”,而晋国大臣女叔齐则说:“鲁侯焉知礼?”鲁侯怎么能够算得知礼呢?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判断:“是仪也,不可谓礼”,将礼与仪作出了明确区分。在他看来,鲁昭公所做都是一些礼仪形式,算不上礼。所谓“礼”,是“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将此称之为“本”,而将“仪”视之为“末”,认为“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昭公“屑屑焉习仪以亟”,不懂这些具有根本性的大道,仅仅执着于细微的礼仪末节,因此不能说其知礼。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容易犯同样的错误,即只谨守外在的仪式流程,而内心缺乏诚敬。更有甚者,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将“礼”作为攫取功名利禄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像个〜孩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没有找到的资料可以私信,这边帮忙下载一天一篇不收费,多出的看心情收费,欢迎留言,回复可能不及时请谅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