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元明科举与社会流动
引言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科举制度如同一条蜿蜒的纽带,将知识、权力与社会各阶层紧紧串联。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更是观察社会流动的关键窗口。元明两代作为中国帝制时代的重要转型期,前者是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后者则是汉族政权的复兴,两者的科举制度既有断裂又有延续,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更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当我们翻开元明的科举档案,看到的不仅是一张张泛黄的试卷,更是无数个家庭的命运转折——有的寒门子弟借此跃入龙门,有的世家大族因之延续荣光,也有的失意者在科场边缘徘徊叹息。这些鲜活的故事,共同织就了一幅元明社会流动的生动图景。
一、元朝:科举断续下的流动困局
1.1科举制度的”迟暮与断续”
元朝的科举之路,从一开始便走得磕磕绊绊。自1234年蒙古灭金后,科举停摆长达近八十年。直到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才颁布《科举条制》恢复科举,此时距元朝建立已过去近五十年。这种长期的制度缺失,与蒙古贵族”重吏轻儒”“尚武轻文”的传统密不可分。在他们看来,马上打天下的功绩远胜于笔墨文章,基层官吏多由”刀笔吏”(处理文书的胥吏)或”怯薛”(皇帝亲兵)转任,科举并非主要选官途径。
即便恢复后,元朝科举也显得”缩手缩脚”。从1314年首次开科到1368年元亡,仅举行16科,录取进士1139人,年均不足20人。相比之下,宋朝每科录取动辄数百人,差距悬殊。更关键的是,科举在选官体系中的占比极低——据《元史·选举志》统计,元中后期由科举入仕者仅占官员总数的3%左右,绝大多数职位仍被世袭贵族、军功集团和胥吏阶层占据。
1.2民族等级下的流动壁垒
元朝的”四等人制”(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像一堵无形的墙,将科举公平性彻底击碎。科举考试分左右两榜:右榜取蒙古、色目人,左榜取汉人、南人,看似平等,实则暗藏玄机。题目难度上,蒙古、色目人考两场,首场”经问五条”(从《大学》《论语》等书中出题,侧重记忆),次场”策一道”(字数要求少);汉人、南人则要考三场,首场”明经经疑二问”(需阐发经义,强调理解),次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要求文学创作),第三场”策一道”(字数多、难度高)。录取名额虽规定每榜50人,但蒙古、色目人若人数不足,可从汉人、南人中递补,实际录取时汉人、南人常占七成以上,却只能担任中下层官职。
这种制度下,汉人儒士的处境尤为艰难。以元中期学者许有壬为例,他出身河南汤阴的普通士人家庭,自幼苦读,延祐二年(1315年)中左榜进士,虽最终官至中书左丞(正二品),但仕途始终受制于”南人”身份。他在《至正集》中感慨:“同为进士,蒙古、色目者甫入仕即授六品官,而吾辈(汉人、南人)多授八品、九品,需十余年方能升至五品,其中甘苦,非亲历不能知。”
1.3流动渠道的”替代与局限”
科举的式微,迫使许多士人转向其他途径寻求上升。其一,是”吏员出职”:元代胥吏(如县吏、州吏)可通过积累资历转为正式官员,这成为汉人、南人入仕的主要通道。但胥吏地位低贱,常被视为”刀笔之吏”,即便出职,也多被限制在地方低级官职,难以进入中央核心权力圈。其二,是”学术传承”:部分士人转而从事教育,担任书院山长、学正等职,虽无法直接入仕,却能通过培养弟子间接影响社会。如江西金溪人吴澄,终身未中科举,却以理学大师身份被聘为翰林学士,成为文化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三,是”商业路径”:在元廷重商政策下,一些士人弃文从商,通过积累财富提升社会地位,但这种流动往往不被传统士大夫认可,带有”无奈”色彩。
总体而言,元朝科举的断续与民族歧视,使得社会流动呈现出”上层固化、中层壅塞、下层艰难”的特点。蒙古、色目贵族通过世袭和特权牢牢占据高位,汉人、南人中的世家大族尚可通过吏员或学术维持地位,而普通庶民则几乎被隔绝在权力之外。这种局面直到元朝末年才略有松动——随着红巾军起义爆发,部分汉人武将因军功崛起,但这已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非常规流动”了。
二、明朝:科举勃兴中的流动浪潮
2.1制度完善:从”草创”到”精密”的科举体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深刻意识到”治国以人才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科举制度迎来了全面复兴与升级。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布《科举诏》,宣布”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首次将科举定为选官的核心途径。经过洪武、永乐、宣德几朝的调整,至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朝科举形成了”三级四试”的严密体系:
童生试(俗称”小考”):由县试、府试、院试组成,通过者成为”生员”(秀才),获得参加乡试资格。这是科举的起点,许多人在此耗费数十年,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六十岁才考上秀才。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已具备入仕资格(可任知县、学官等职),但更重要的是获得会试资格。
会试(中央考试):由礼部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新教材适用】2025秋人教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清单(1).pdf VIP
- 冶金行业概况介绍.pptx VIP
- WS∕T 225-2024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pdf
- 专题07 标点符号六年级语文专项提升(统编版).docx VIP
- 【全册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全册期末复习清单.docx
- 《手术室查对制度》课件 .ppt VIP
- 2408 操作手册.pdf VIP
- 机器人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小米机器人更新迭代,AISoC芯片受益.pdf VIP
- 电子行业专题报告:边缘AI浪潮已至,AISoC赋能终端奋楫争流.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