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杜甫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潼关吏杜甫课件

目录

02

杜甫生平概要

01

诗歌背景介绍

03

诗歌内容解析

04

艺术手法探究

05

教学要点设计

06

课堂活动建议

01

诗歌背景介绍

Chapter

唐王朝由盛转衰

此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正值安史之乱后期,唐朝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

杜甫漂泊经历

此时杜甫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途经潼关时目睹守关将士的艰辛,结合自身对时局的忧虑写下此诗。

潼关战略地位

潼关作为长安东部门户,是抵御叛军的关键屏障,其得失直接关系唐朝存亡,诗中“连云列战格”等句凸显其军事重要性。

创作历史背景

战争残酷写照

借潼关吏之口提及“慎勿学哥舒”,暗指哥舒翰因玄宗催战而被迫出关迎敌致全军覆没的历史教训,体现杜甫对盲目军事决策的反思。

军事策略批判

民心向背隐喻

“哀哉桃林战”暗讽朝廷失德导致民心涣散,与《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的批判一脉相承。

诗中“士卒何草草”反映安史之乱中兵员枯竭、仓促征调的乱象,与《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形成互文,揭露战争对百姓的摧残。

安史之乱关联

杜甫写作动机

记录历史真相

杜甫以“诗史”笔法实录潼关防务细节,如“大城铁不如”的城防描写,为后世留存珍贵的一手战争史料。

底层视角叙事

选择与潼关小吏对话的形式,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传统,凸显战争对普通士兵和百姓的直接影响,强化现实主义风格。

忧国忧民情怀

通过“请嘱防关将”的恳切呼吁,表达对平叛大局的关切,延续《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02

杜甫生平概要

Chapter

诗人时代背景

杜甫(712-770)主要活动于唐玄宗至唐代宗年间,亲历安史之乱(755-763),战乱导致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其诗作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剧变。

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

杜甫见证了唐朝由开元盛世的繁荣转向藩镇割据的衰败,其诗歌兼具盛唐的雄浑气象与中唐的写实批判精神。

盛唐向中唐的转折

杜甫深受儒家济世思想熏陶,时代动荡强化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诗中常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儒家思想的影响

主要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善用对比与铺陈,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展现时空交织的悲怆。

律诗的集大成者

杜甫完善了七律、五律的格律形式,注重对仗工整与音韵和谐,《秋兴八首》堪称唐代律诗巅峰之作。

以文为诗的创新

打破诗歌传统表现手法,引入叙事性、议论性内容,如“三吏”“三别”以白描手法记录民间疾苦。

如《潼关吏》揭露兵役苛政,《石壕吏》描绘老妇被迫服役的惨状,直接控诉战争对底层民众的摧残。

战争苦难的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个人困境推及“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普世理想,体现仁者胸怀。

民生疾苦的深度书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尖锐对比权贵与贫民的生存差异,具有强烈批判性。

阶级矛盾的揭示

社会关怀主题

03

诗歌内容解析

Chapter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开篇以白描手法展现士卒艰辛劳作的场景,草草一词既形容劳作匆忙,又暗含生活潦草,凸显战争背景下底层士兵的苦难。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通过夸张对比(铁不如/万丈余)强调潼关地势险要,暗喻统治者盲目依赖天险而忽视民心,为后文批判埋下伏笔。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结尾直指哥舒翰轻敌失关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时将领无能误国的忧愤,体现杜甫的现实主义关怀。

原文核心节选

全诗以诗人与潼关吏的对话展开,通过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构建官民对立视角,增强叙事张力。

由士卒劳苦→关隘险要→历史教训,逻辑严密,最终落脚于慎防的警示,体现杜甫诗史的叙事深度。

从眼前筑城场景(现实)切换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历史),再回归艰难奋长戟(现实),形成今昔对比,深化主题批判性。

叙事结构分析

问答体框架

时空跳跃

层层递进

士卒形象解读

群体性苦难象征

通过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等意象,将个体士卒命运与宏大战争背景结合,揭示安史之乱中普通士兵的集体悲剧。

被工具化的牺牲者

结尾借哥舒翰典故暗示士卒命运重复,既痛陈历史教训未被吸取,又体现杜甫对底层人民永恒苦难的悲悯情怀。

诗中士卒无名无姓,仅以筑城防关功能被定义,反映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的冷酷,暗合杜甫朱门酒肉臭的社会批判。

历史循环的见证者

04

艺术手法探究

Chapter

简练精准的景物刻画

杜甫通过“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等诗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潼关戍卒的艰苦劳作场景,不事雕琢却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运用

01

典型细节的聚焦呈现

诗中“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通过对比性细节描写,突出潼关城防工程的恢弘与脆弱并存的特征。

02

动态场景的瞬间捕捉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以飞鸟受限的意象,白描式展现

文档评论(0)

182****03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年轻没有失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