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潼关吏杜甫课件
目录
02
杜甫生平概要
01
诗歌背景介绍
03
诗歌内容解析
04
艺术手法探究
05
教学要点设计
06
课堂活动建议
01
诗歌背景介绍
Chapter
唐王朝由盛转衰
此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正值安史之乱后期,唐朝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
杜甫漂泊经历
此时杜甫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途经潼关时目睹守关将士的艰辛,结合自身对时局的忧虑写下此诗。
潼关战略地位
潼关作为长安东部门户,是抵御叛军的关键屏障,其得失直接关系唐朝存亡,诗中“连云列战格”等句凸显其军事重要性。
创作历史背景
战争残酷写照
借潼关吏之口提及“慎勿学哥舒”,暗指哥舒翰因玄宗催战而被迫出关迎敌致全军覆没的历史教训,体现杜甫对盲目军事决策的反思。
军事策略批判
民心向背隐喻
“哀哉桃林战”暗讽朝廷失德导致民心涣散,与《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的批判一脉相承。
诗中“士卒何草草”反映安史之乱中兵员枯竭、仓促征调的乱象,与《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形成互文,揭露战争对百姓的摧残。
安史之乱关联
杜甫写作动机
记录历史真相
杜甫以“诗史”笔法实录潼关防务细节,如“大城铁不如”的城防描写,为后世留存珍贵的一手战争史料。
底层视角叙事
选择与潼关小吏对话的形式,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传统,凸显战争对普通士兵和百姓的直接影响,强化现实主义风格。
忧国忧民情怀
通过“请嘱防关将”的恳切呼吁,表达对平叛大局的关切,延续《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02
杜甫生平概要
Chapter
诗人时代背景
杜甫(712-770)主要活动于唐玄宗至唐代宗年间,亲历安史之乱(755-763),战乱导致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其诗作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剧变。
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
杜甫见证了唐朝由开元盛世的繁荣转向藩镇割据的衰败,其诗歌兼具盛唐的雄浑气象与中唐的写实批判精神。
盛唐向中唐的转折
杜甫深受儒家济世思想熏陶,时代动荡强化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诗中常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儒家思想的影响
主要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善用对比与铺陈,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展现时空交织的悲怆。
律诗的集大成者
杜甫完善了七律、五律的格律形式,注重对仗工整与音韵和谐,《秋兴八首》堪称唐代律诗巅峰之作。
以文为诗的创新
打破诗歌传统表现手法,引入叙事性、议论性内容,如“三吏”“三别”以白描手法记录民间疾苦。
如《潼关吏》揭露兵役苛政,《石壕吏》描绘老妇被迫服役的惨状,直接控诉战争对底层民众的摧残。
战争苦难的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个人困境推及“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普世理想,体现仁者胸怀。
民生疾苦的深度书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尖锐对比权贵与贫民的生存差异,具有强烈批判性。
阶级矛盾的揭示
社会关怀主题
03
诗歌内容解析
Chapter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开篇以白描手法展现士卒艰辛劳作的场景,草草一词既形容劳作匆忙,又暗含生活潦草,凸显战争背景下底层士兵的苦难。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通过夸张对比(铁不如/万丈余)强调潼关地势险要,暗喻统治者盲目依赖天险而忽视民心,为后文批判埋下伏笔。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结尾直指哥舒翰轻敌失关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时将领无能误国的忧愤,体现杜甫的现实主义关怀。
原文核心节选
全诗以诗人与潼关吏的对话展开,通过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构建官民对立视角,增强叙事张力。
由士卒劳苦→关隘险要→历史教训,逻辑严密,最终落脚于慎防的警示,体现杜甫诗史的叙事深度。
从眼前筑城场景(现实)切换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历史),再回归艰难奋长戟(现实),形成今昔对比,深化主题批判性。
叙事结构分析
问答体框架
时空跳跃
层层递进
士卒形象解读
群体性苦难象征
通过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等意象,将个体士卒命运与宏大战争背景结合,揭示安史之乱中普通士兵的集体悲剧。
被工具化的牺牲者
结尾借哥舒翰典故暗示士卒命运重复,既痛陈历史教训未被吸取,又体现杜甫对底层人民永恒苦难的悲悯情怀。
诗中士卒无名无姓,仅以筑城防关功能被定义,反映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的冷酷,暗合杜甫朱门酒肉臭的社会批判。
历史循环的见证者
04
艺术手法探究
Chapter
简练精准的景物刻画
杜甫通过“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等诗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潼关戍卒的艰苦劳作场景,不事雕琢却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运用
01
典型细节的聚焦呈现
诗中“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通过对比性细节描写,突出潼关城防工程的恢弘与脆弱并存的特征。
02
动态场景的瞬间捕捉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以飞鸟受限的意象,白描式展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