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墓葬制度与阶层展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商墓葬制度与阶层展现

站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地上,当探铲轻轻挑开3700年前的夯土层,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渐渐显露真容——漆棺的残片泛着幽光,绿松石龙形器在泥土中仍折射着星子般的光芒,随葬的青铜爵与陶盉静静诉说着墓主人生前的荣耀。这不是简单的地下遗存,而是一把打开夏商社会密码的钥匙。墓葬作为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集中体现,其规模、随葬品、葬具乃至人殉现象,都是阶层分化最直观的物质投射。从夏代草创到商代成熟,墓葬制度如同社会的”镜像系统”,清晰映照出早期国家从部族联盟向等级社会演进的轨迹。

一、夏商社会背景:墓葬制度的土壤

要理解墓葬制度,必先回溯其生长的社会土壤。夏代(约前2070-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遗址作为其核心都邑,已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与普通居址分区而居,青铜器、玉器等高端手工业被贵族垄断。这种”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必然在墓葬中留下痕迹——上层贵族需要通过墓葬彰显权威,中下层则受限于资源与礼制约束。

商代(约前1600-前1046年)是早期国家的成熟期,殷墟甲骨文证实了”内服外服”的官僚体系,“百姓”(贵族)与”众”(平民)的分野更加明确,奴隶阶层(多称”臣”“妾”)数量激增。此时的社会分层已从简单的”贵-贱”二元,演变为”王-贵族-平民-奴隶”的多级体系,这种复杂性在墓葬中得到更精细的呈现:从亚字形大墓到狭小的竖穴土坑,从成组礼器到仅存的几件陶器,每处差异都是阶层的刻度。

二、夏商墓葬制度的核心要素:阶层的物质标签

墓葬不是孤立的存在,其规模、随葬品、葬具、人殉人牲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套”无声的等级编码”。

(一)墓葬规模:空间里的权力差序

夏代墓葬规模的分化已初现端倪。二里头遗址发掘的400余座墓葬中,最大的M3长2.9米、宽1.7米,墓底铺朱砂,棺椁痕迹清晰;而普通平民墓多为长2米、宽0.6米左右的狭小土坑,部分甚至没有棺木,直接葬于生土之上。这种空间差异,本质是资源掌控力的体现——贵族能调动更多人力夯筑墓室、制作棺椁,平民则只能因陋就简。

到了商代,墓葬规模的等级更趋严格。殷墟西北冈王陵区的亚字形大墓(如M1001),墓室面积达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超过700平方米,深度达10米以上;贵族墓多为长方形竖穴,面积在10-30平方米之间;平民墓普遍不足5平方米,有的仅能容身;而奴隶或战俘的”祭祀坑”,常是不足1平方米的浅坑,甚至多人叠压。这种”大-中-小-无”的规模序列,恰似社会阶层的立体投影。

(二)随葬品:器物中的身份密码

随葬品是墓葬的”语言系统”,不同阶层的器物组合与质地,暗含着严格的等级规则。

夏代贵族墓的随葬品以”重器”为核心。二里头M3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精心镶嵌而成,这种需要跨区域获取原料、长时间加工的器物,显然是贵族专属。此外,青铜爵(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玉璋、漆觚等,也仅见于高等级墓葬。平民墓则多随葬陶鼎、陶罐等生活用具,质地粗糙,器型单一。

商代随葬品的等级规范更加系统。王室墓(如妇好墓)出土青铜器468件,其中礼器210件(含司母辛鼎等重器),玉器755件(包括玉人、玉凤等礼玉),还有6800余枚海贝(当时的货币)。这些器物不仅数量庞大,更暗含”礼器组合”的深意——鼎、簋、觚、爵的数量与形制,对应着”天子九鼎八簋”等礼制雏形。贵族墓随葬品以青铜礼器为主,但数量减少(通常10-30件),且少见王室特有的大型重器;平民墓多随葬陶觚、陶爵(仿青铜礼器)或单一件陶罐;奴隶墓则几乎没有随葬品,偶见的骨锥、石斧也是生前使用的工具,与”礼”无关。

(三)葬具:生死之间的”隔离层”

葬具的使用是阶层的重要分界。夏代贵族墓已出现”棺椁制度”的萌芽,二里头M3棺外有明显的”椁”痕(用圆木搭建的外框),棺内铺朱砂(象征血液与生命力),棺外撒有漆皮(推测为彩绘棺木)。平民墓多无椁,仅用木板或席子裹尸,部分甚至直接葬于土中。

商代的棺椁制度更加成熟。《礼记·檀弓上》载”天子之棺四重”,虽为周代礼制,但在商代已见雏形。殷墟侯家庄大墓(商王墓)棺椁结构复杂:内棺髹红漆,镶嵌绿松石;外椁用厚重的柏木搭建,椁室四壁雕刻兽面纹;椁外还有”帷帐”痕迹(可能用丝帛制作)。贵族墓多为”一棺一椁”,椁的尺寸随等级降低而缩小;平民墓多为”单棺”或”席裹”;奴隶则无任何葬具,常与兽骨、垃圾同坑。这种”多重-单重-无”的葬具差异,本质是”人”的价值分层——贵族的生命需要多层保护,奴隶的死亡则如草芥。

(四)人殉与人牲:等级制度的极端表达

人殉(为墓主陪葬的近侍)与人牲(祭祀用的牺牲)是夏商墓葬最残酷的阶层印记。

夏代人殉现象初现。二里头M11(贵族墓)墓底四周发现3具殉人,均为青少年,无随葬品,姿态蜷曲,推测是墓主的侍从或家奴。这种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