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总结的中医诊病口诀.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代名医总结的中医诊病口诀!

1.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苔黄腻热正在肝胆,苔黄炎热正在脾胃。

3.病不辨则无以乱,乱不辨则无以痊。

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反。

6.法不外仲景,理不外内经。

7.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8.阳正在内阳之守也,阳正在外阳之使也。

9.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0.渴喜饮冷,腹外无热,渴喜饮热,腹外无寒。

11.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12.五净之伤,穷必及肾。

13.上燥乱气,外燥删液,下燥乱血。

14.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5.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畅通而愈。

16.人身无倒上之痰,全国无逆流之水,故不乱痰而乱气。

17.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气病血不病。

18.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血病气不病。

19.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0.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1.夜则恬静,夜则发烧、焦躁,是阳气下陷于阳外也。名曰:

热入血室。

22.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23.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名曰热入

血室。

24.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25.大凡气喷鼻者,皆晦气于气虚证;味辛者,多晦气于见血证,

所当慎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

伤燥,又宜慎用。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

热,四善清痰喘之热。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

发之,散火之标也。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清?汪昂《医

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

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

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

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

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

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

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

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

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

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

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04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