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42卷第9期
·6·2016年3月山西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少见,由此可见其建筑成就的不一般。乐楼、大殿、拜殿3幢组合而成。整体布局呈现出3幢2院落的递
第二块碑刻名为“陡山村吴氏祠说明”,主要记载了吴氏祠的简进式院落组合方式,前院面积212m,后院51m,从大殿正脊把建
介。陡山村吴氏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后毁筑物的水分成两部分,前面面积为682ITI,后面面积581m,除去
于火灾,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再次重修,又遭遇大火,整个建屋顶向外走水,前院真正分流面积460m,后院300II1,看出院落
筑被大火两次毁灭,直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陡山在外和建筑的关系达到1:6,从院落承载房屋的雨水量来看达到完美
经商的吴氏兄弟倾其数十年积蓄,捐银八于两,带头重修吴氏祠结合,上百年来从未出现过内涝情况。在修建建筑时,把建筑抬
(见图1),族人纷纷响应,共耗银万两以上,历时两年建成。根据高,院落部分有25CIIl的高差,四周布满石条,把建筑物同院落分
当地村民描述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位置同同治十年修建建筑不在割开,达到沥水除潮的作用,保护术构架建筑物。最为关键的部
同一地点,原建筑在村庄的东北角。关于乾隆二十八年所修建筑分,在前后2个院落部分,都只留有1个出水口,后院的出水口分
位置,由于缺少史料记载,具体位置现已不明确。依据当地风俗看布在院子的西北角,很隐蔽,内院的水通过窨涵管从正殿地下流到
“士大夫有家庙,馀惟奉木主于中堂,四时节序及祖先生祭日皆奠,前院水沟,前院三边留有U字形水沟,在流进前院西北角出水口,
涸焚楮以祭”…。祠堂扮演着维系族人的纽带作用,自然使得吴氏也用窨涵管导流出院,为了避免“如果水道之形笔直如箭……斯宅
族人再三修建祠堂,对祠堂的安全和永久特别重视。比凶”通过两处窨涵管避免了下水的笔直造型,这一没计既解决
出水问题也保持了风水各种需求,加上外围的主沟渠,主沟渠主
要承载外围建筑水流和山体上流下来的大量雨水,一起汇流到门
m
前的池塘里面。出水口少但未出现内涝的根本原因是在建筑的选
址上,吴氏祠是建在坡度约i=3%地面,建筑物本身的递进抬高关
o
系,每进建筑物都依附地形采用加高的做法,前厅坡度小,后面的
坡度大,从而保证出水迅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雨水流出院落,水
c
流依靠建筑平行而下,不会产生左右交叉现象,方向统一,沟渠笔
直,距离最短,所以2个院子2个小出水口,就彻底解决了雨水侵
.
图1吴氏祠总平面图
害的问题。
依据红安地区的地理气候因素,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w
豫两省交界处。地势呈北高南低的形式,海拔高度一般为200m。2建筑材料防水
吴氏祠周边是丘陵地带,“坡度5。~20。……海拔26m”。红安由于幸司堂足祭祀祖先的地方,是族人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也是
x
的气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