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道德经》全文及现代表达翻译
引言:千古智慧的现代回响
《道德经》,这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东方智慧宝典,以其精炼而深邃的语言,探索了宇宙、人生、社会的根本规律。其作者老子,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为我们揭示了一种顺应规律、返璞归真的生存智慧。在节奏日益加快、价值观念多元碰撞的现代社会,重读《道德经》,并非简单地复古怀旧,而是试图从中汲取安顿心灵、指引行为的智慧甘泉。
本文旨在提供《道德经》的全文(通行本,八十一章),并尝试以现代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与阐释。这里的“翻译”,并非逐字逐句的机械对应,而是力求在准确理解原文义理的基础上,用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展现其内在的生命力。我们希望,这份努力能帮助更多朋友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老的智慧对话,让《道德经》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道德经》全文及现代表达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现代表达:
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并非恒常不变的“道”;可以被命名的“名”,并非恒常不变的“名”。
无法命名的状态,是天地形成的开始;能够命名的状态,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因此,常常保持心灵的虚空无欲,才能观察到“道”的深奥精微之处;常常带着特定的目的去观察,只能看到“道”所显现的表象与边界。
“无欲观察到的奥妙”与“有欲观察到的边界”,这两者来源相同,只是名称不同,都可称之为深远玄妙。深远又深远,这是通向一切奥妙的入口。
核心阐释:
本章是《道德经》的总纲,探讨了“道”的根本性问题。老子首先指出,真正永恒的“道”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一旦用言语去描述和定义,它就失去了其原初的完整性和流动性。我们所能言说的,只是“道”在特定时空下的显现。进而,老子区分了“无名”与“有名”,前者是宇宙的本源状态,后者是万物生成后的具体形态。对于如何体认“道”,老子提出了“无欲”与“有欲”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强调唯有超越私欲和成见,才能体悟“道”的终极奥秘。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表达: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的观念也就随之形成了。
有和无相互依存而生成,难和易相互对比而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互依存而倾斜,音和声相互配合而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而有序。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预,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成就了功业却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核心阐释:
本章揭示了世间万物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规律。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等概念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圣人正是洞察了这一点,所以采取“无为”和“不言”的态度。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不强行妄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和事物本性去干预;“不言”则是指不以空洞的说教去灌输,而是以身作则,顺应自然地引导。
第八章: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现代表达:
最高境界的善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地,所以它的品性最接近于“道”。
(像水一样的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样深沉宁静,待人要像水那样仁爱无私,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守信,为政要像水那样善于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样发挥能力,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才不会招致怨恨和过失。
核心阐释:
本章以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上善”之人的品格。水的特性——滋养万物而不居功,甘居下位而不抱怨,随形就势而无定形,柔弱却能穿石——都体现了“道”的精神。老子倡导人们学习水的谦逊、包容、不争和顺应自然的品性。这种“不争”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是通过顺应规律、无私奉献来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达到“无尤”的境界。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现代表达:
尽力使心灵达到虚空的极致,坚守宁静达到笃实的境界。
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从中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
世间万物纷繁众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