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测试卷.docxVIP

2025-2026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测试卷.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人们既用“国士无双”的至高荣誉礼赞他,也用买光了整个长沙城的菊花、追着灵车呼喊“袁爷爷等”这样朴素而深情的方式怀念他。

“个谷做一年”

作为农民的女儿,我觉得与袁隆平先生很亲近几乎是出于一种本能。袁先生曾经说过自己学农的初心:“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

而我的母亲无疑是“民以食为天”的最好教材,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个谷做一年”——小小的一粒米看起来毫不起眼,但也需要农民一年的辛劳。她小的时候,家里四个孩子,吃不饱是常有的事,掉在桌上的饭粒也会被大家“抢”走。在不缺粮食的今天,她依然舍不得浪费一粒米。“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袁隆平对她来说,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神一样的存在”。

这两天,我在家乡的公众号上读到《追忆袁隆平与崇仁的难舍之缘》一文,感觉和袁先生的“关系”更近了一层。据文中追溯,袁隆平先生的祖先袁敖是江西省崇仁县人,官至北宋大司马。他一家九子十进士(包括袁敖),袁隆平为其第八子后裔。袁隆平曾到崇仁寻根问祖,在查阅袁氏宗谱时,还给当地农民讲述祖先“九子十进士”的故事。他不仅题写了“袁氏敖公故里”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石碑,还在2013年特意将第四期1000公斤超级水稻攻关试验放在崇仁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

其实,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中国的每个公民都可以和“把一亩稻田的产量从几百斤一直提升至1000公斤”的袁先生攀上某种程度的“亲戚”。这也是数万民众排起长队为他送行,那些不能亲临长沙的人们想尽办法也要通过外卖、快递送去表达哀思的鲜花的重要原因吧。

从斜杠“80后”到斜杠“90后”

斜杠源于英文“slash”,意指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束缚,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多种身份的多元生活方式。斜杠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流行风尚与生活态度,一度风靡社交网络。按此定义,在步入80岁、90岁时戏称自己“80后”“90后”的袁先生,可谓是一位资深的斜杠青年、中年乃至老年。

他英文不错,拉得一手好提琴,喜欢跳高,酷爱游泳,从小就有“浪里白条”的绰号,17岁的他是武汉市100米、400米自由泳冠军;在西南农学院求学时,他曾代表学校拿到了西南地区运动会的游泳第四名,差一点入选国家队成为专业运动员,他也曾通过空军飞行员选拔,差一点开上了战斗机。

1953年,当他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时,一位同窗在留言册上写下对他的印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在袁隆平自己看来,恰恰是这种“自由散漫”对他帮助很大,提供了一个让他可以“专心致志搞研究”的空间。“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多看书,但不迷信书”。

他的学生及多年同事谢长江曾说:“袁老师也有缺点,但他的缺点也显得可爱,没有这些缺点也就没有了袁隆平,四平八稳就没有袁隆平。”

可否说,正是这种斜杠精神背后的丰富与多元、自由与自在,成为他杂交水稻研究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

“寻路之旅”

最近我正在读作家杨潇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1938年,由300余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出发,徒步1600公里抵达昆明,与其他师生会合,组成了创造无数传奇的西南联合大学。作者通过重走该路线,探访中国青年跨越战争、死亡、动乱等诸多障碍,将个人命运汇流进国家民族救亡图存之大业的“寻路之旅”。作者说,面对“西南联大”这四个字时,问自己的问题是:“Howdidtheygetthere??”这几天我在“重读”袁隆平,也忍不住在问一个问题:“Howdidhegetthere?”——袁隆平先生走过了怎样的“寻路之旅”?他是如何实现杂交水稻研究一个又一个目标的?他是如何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学家的?

可以说,袁先生的“寻路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同样经历了重重阻碍。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提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可能。方向找到了,实现的过程一波数折,他遭遇了那个时代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

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但试验的结果却是这种杂交水稻的“优势”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稻谷并不增产,这种杂交水稻被嘲讽为“只长草,不长谷”。

《人物》杂志2013年在其封面报道中曾这样评述:“袁隆平本人恰如‘野败’,崛起于低微之处……”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好胜心”。

文档评论(0)

十分心意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