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钢构件吊装定位关键工序控制手册.docxVIP

装配式钢构件吊装定位关键工序控制手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装配式钢构件吊装定位关键工序控制手册

作为在钢结构施工一线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老钢构”,我太清楚装配式钢构件吊装定位这道工序的分量——它就像搭积木时放第一块底板,稍有偏差,后面的构件再精准也得跟着歪;又像给大楼“接骨架”,位置错了半公分,可能要返工切割重焊,耽误工期不说,还可能留下结构隐患。这些年参与过几十栋装配式钢结构项目,从厂房到高层住宅,我总结出:吊装定位的关键不在“猛干”,而在“细控”。下面我就把这些年攒的经验掰开揉碎,按工序一步步讲清楚。

一、吊装前:把“不确定”扼杀在萌芽里

每次吊装前,我都要带着班组在现场转两圈,嘴里念叨着“三查三对”——这是师傅教我的“保命口诀”,现在我也要求徒弟们记熟。

1.1查构件:从“身份证”到“身体状况”

构件进场时,我总要先核对构件编号牌。有回就是因为看错了编号,把A轴的钢柱吊到了B轴,结果螺栓孔完全对不上,最后割了重吊,耽误了整整半天。除了编号,还要查构件的“健康状况”:翼缘有没有变形?螺栓孔有没有毛刺?焊缝有没有气孔?特别是预制时预留的吊耳,必须检查焊接质量——我见过吊耳焊缝开裂导致构件坠落的险情,现在每次都拿小锤子敲一敲,听声音是不是实心的。

1.2查场地:给构件“找个稳当落脚地”

吊装区域地面必须硬实平整。有次下完雨,场地没压实就吊装,钢柱刚落下去,地面陷了5公分,柱脚垫片全压碎了,重新调平花了两小时。现在我要求:吊装前用3米靠尺测地面,偏差超过2公分必须用细石混凝土找平;还要清走场地里的钢筋头、木方这些“绊脚石”,防止构件起吊时剐蹭。

1.3查设备:吊装机具的“健康体检”

吊机是核心“武器”,必须看“三证”——合格证、检验报告、操作人员特种作业证。记得有次用旧吊机,液压系统漏油没查出来,起吊到一半突然溜钩,构件砸在防护架上,差点酿成事故。现在每次吊装前,我都盯着机手做“空载试吊”:大臂伸到最大角度,空钩升降三次,观察是否卡顿;再试带载10%重量,悬停5分钟,看钢丝绳有没有滑移。

1.4对数据:把图纸“刻”进脑子里

定位靠的不是“大概齐”,是图纸上的毫米级数据。我习惯把设计标高、轴线位置、柱底垫板厚度这些数据抄在小本子上,吊装时拿出来对照。有次技术员改了柱底标高,没及时通知班组,我们按老数据调平,结果钢柱顶比梁底低了3公分,最后加了垫板才补救回来。现在我要求:吊装前必须和技术员“面对面”核对数据,双方签字确认才算数。

二、起吊时:稳字当头,防住“空中摇摆”

构件离开地面那一瞬间,是最容易出状况的。我常跟徒弟说:“起吊不是拔河,慢一点、稳一点,比啥都强。”

2.1吊点选择:找到构件的“平衡点”

吊点位置直接决定构件起吊时的姿态。比如H型钢柱,吊点一般设在柱顶1/3处,对称布置;要是箱型柱,得在四个侧面设吊点,防止扭曲。有次为了图快,把吊点往中间挪了挪,结果钢柱起吊后一头重一头轻,在空中晃得像钟摆,吓得地面工人直往后退。后来师傅教我用“力矩平衡法”算吊点:构件总重量乘以重心到一端距离,除以吊索与构件夹角的正弦值,算出每个吊点的受力。现在每次我都拿计算器算一遍,心里才踏实。

2.2起吊速度:“先慢后稳”的节奏

起吊分三步:第一步“离地试吊”——构件刚离开地面50公分,停3分钟,检查吊索是否受力均匀、吊机支腿有没有下沉;第二步“低速提升”——速度控制在0.5米/分钟,这时候要盯着构件有没有“扭腰”,比如钢柱的两个翼缘是否和地面垂直;第三步“到位暂停”——当构件到达安装位置上方1米时,必须停下来,用溜绳控制方向,防止碰撞已安装构件。

2.3防摆动:给构件系上“安全绳”

构件在空中摆动是大忌,轻的蹭坏涂层,重的撞伤人。我们的土办法是“双溜绳控制”:两根麻绳分别绑在构件两端,由两个工人拉住,构件一动,他们就反方向拽。有次风大,构件晃得厉害,我让他们把麻绳换成了铁链,增加配重,摆动幅度立马小了。另外,吊索的角度也有讲究——和构件水平面夹角不能小于60度,角度太小,吊索拉力大,容易断;角度太大,构件不稳定。

三、定位时:毫米级调整,“看”“量”“调”三步到位

构件落位那几分钟,是最考验耐心的。我常说:“定位就像戴眼镜,差1毫米都别扭。”

3.1初落位:对准“十字线”

柱底一般都有定位轴线标记,我们提前在基础上弹好“十字控制线”。构件落位时,先把柱底的中心线和基础十字线对齐,偏差控制在20毫米内就行——这时候别求太准,因为构件还没稳定,调多了容易晃。

3.2精调整:用“三器”找正

精调靠“三器”:千斤顶、撬棍、水准仪。比如钢柱垂直度偏差,用千斤顶顶柱脚;水平位置偏差,用撬棍拨;标高不够,加垫板(垫板不能超过3块,每块不超过10毫米)。有次调一根30米高的钢柱,垂直度偏差了8毫米,我们用两个50吨千斤顶对角顶,一边顶一边用水准仪监测,花了40分钟才调到2毫米以内——这活不能急,调快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