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先秦女性社会参与变化
引言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先秦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那些在甲骨文中留下名字的商王配偶、在《诗经》里采蘩采桑的农妇、在诸侯会盟中斡旋的贵族女子,共同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女性社会参与图景。从商王朝的”她力量”初显,到西周礼制下的角色重塑,再到春秋战国的”破茧”尝试,先秦女性的社会足迹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既受时代洪流的裹挟,又在某些河段激发出独特的浪花。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上升”或”下降”,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制度变迁与文化重构,在不同领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复杂轨迹。
一、商王朝:神权与王权交织下的”半边天”
1.1甲骨文中的”她身影”:宗教与军事的双重参与
当我们翻开殷墟甲骨文,“妇好”“妇井”“妇妌”等名字频繁跃入眼帘。这些被称作”妇”的女性,绝非后世深居内闱的妇人,而是商王的重要配偶,更是神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祭司。甲骨文中”妇好侑祭”的记载,揭示了她们主持侑(酬神)、御(除灾)、燎(烧柴祭天)等核心祭祀仪式的职能。在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背景下,能参与最高等级的宗教活动,意味着她们掌握着沟通人神的关键权力——这在神权至上的时代,等同于分享了部分王权。
更令人惊叹的是军事领域的突破。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纹大铜钺(重8.5公斤)与虎纹大铜钺(重9公斤),印证了甲骨文”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的记载。这位商王武丁的配偶,曾统帅一万三千人的军队征伐羌方,这在商代是罕见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类似的,“妇妌伐龙方”“妇妥伐巴方”的卜辞,说明女性将领并非个例。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商代”男女分工尚未严格固化”的社会特征,也与母系氏族遗风的残留密切相关——考古发现的商代墓葬中,女性墓主随葬兵器的比例远高于周代,正是这一历史惯性的实物佐证。
1.2经济领域的”她贡献”:从采集到生产的关键角色
商代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但采集渔猎仍占重要地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的传说,或许折射出女性在原始采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而甲骨文”妇井受黍年”的记录,则表明贵族女性直接参与农业管理,关注谷物收成。更值得注意的是手工业领域:妇好墓出土的1928件随葬品中,有590件青铜器、755件玉器,这些精美器物的制作必然需要大量手工业者协作。有学者推测,商代的”工官”体系中可能存在女性管理者,因为甲骨文中”多工”的卜辞有时会与女性名字关联,暗示她们可能负责手工业作坊的组织。
1.3社会地位的”双刃剑”:自由背后的局限性
尽管商代女性在宗教、军事、经济领域表现活跃,但这种”自由”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首先,她们的权力依附于商王的宠幸——甲骨文中”妇某”的数量多达60余位,但只有受宠者才有参与祭祀、军事的机会,失宠者则湮没无闻。其次,人殉制度的阴影始终存在:殷墟祭祀坑中,女性殉葬者的比例约占30%,反映出底层女性的脆弱地位。这种矛盾恰恰说明,商代女性的社会参与是神权政治与氏族遗风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系统性的性别平等。
二、西周:礼制建构中的”角色重塑”
2.1宗法制度的”紧箍咒”:从”参与”到”辅助”的转变
周武王灭商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宗法制度逐步确立。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男女有别”,直接影响了女性的社会定位。《礼记·郊特牲》所言”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正是这种转变的理论总结。在宗法体系中,女性的主要功能被定义为”传宗接代”与”内助”,《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的颂歌,表面是赞美女性,实则强调她们作为”母仪”“妇德”的模范作用。
2.2礼乐制度下的”她空间”:有限但明确的社会角色
西周并非完全剥夺女性的社会参与,而是通过礼制规范她们的活动边界。在宗教领域,女性仍可参与部分祭祀,但仅限于”内祭”(如宗庙中的荐新之礼),而”郊天”“封禅”等最高等级的祭祀则由男性垄断。《周礼·春官》记载”女祝掌王后之内祭祀”,说明女性在宗教事务中退居”辅助”角色。
经济领域,“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逐渐定型。《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在采桑养蚕中的核心作用;“八月载绩,载玄载黄”则说明纺织业成为女性的专属领域。这种分工并非完全负面——《考工记》提到”设色之工五”,其中”画缋”(绘画染色)可能多由女性承担,她们的技艺直接影响着贵族服饰的品质,从而在经济链条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2.3婚姻制度的”枷锁与保障”:从”群婚”到”聘娶”的变迁
西周”同姓不婚”与”聘娶婚”的推行,深刻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关系。一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限制了女性的婚姻自主权,《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叹息,正是这种制度下女性的无奈;另一方面,“媵妾制”(嫁女时陪嫁女性)的出现,客观上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