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溯源:徐光启是谁?他为何要写《农政全书》?
演讲人
溯源:徐光启是谁?他为何要写《农政全书》?
01
传承:《农政全书》对后世的影响与当代启示
02
解码:《农政全书》究竟写了什么?它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03
总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的精神遗产
04
目录
2025初中中国历史徐光启农政全书课件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要共同走进一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以及他耗尽毕生心血编纂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作为初中历史课程中“明清科技与文化”板块的核心内容,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扇观察17世纪中国科学精神与经世致用思想的窗口。接下来,我将以“为什么说《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学的巅峰?”为核心问题,带大家逐层揭开它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光芒。
01
溯源:徐光启是谁?他为何要写《农政全书》?
溯源:徐光启是谁?他为何要写《农政全书》?
要理解《农政全书》,首先要理解它的作者——徐光启。他不是我们印象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文人,而是一位跨越了“士”与“科学家”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
从科举文人到科学先驱的蜕变之路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他的前半生与大多数明代士人一样,在科举路上艰难跋涉:20岁中秀才,35岁中举人,42岁才考中进士。但与同时代文人不同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对“实学”的热情。青年时期在广东、广西教书时,他便留心观察各地农业生产;中年在京任职期间,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相交,系统学习西方天文、数学知识(如参与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视野,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编纂《农政全书》的思路。
我曾在上海徐光启纪念馆看到他的手札,其中一页写着:“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这句话是他农学研究的核心信念——在晚明社会动荡、灾荒频发的背景下,他认为“农政”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这正是《农政全书》区别于前代农书的关键:它不仅讲“怎么种”,更讲“怎么管”。
晚明社会的现实需求:一部“救时之书”的诞生背景
16-17世纪的中国,人口突破2亿(据《明实录》估算),但土地兼并严重、水旱灾害频发(仅万历年间就有14次大饥荒)。传统农书如《齐民要术》《农书》虽技术精湛,却缺乏对政策层面的系统总结。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凡例》中直言:“所辑农书,兼及荒政者,以民命为重也。”他看到,农民不仅需要耕作技术,更需要政府在水利、赋税、赈灾等方面的有效干预。
这种现实关怀,贯穿全书始终。比如他在“荒政”部分详细记录了414种可食用野生植物,甚至亲自尝试过其中数十种的口感(“余尝食之,味甘”“叶微苦,煮去苦味可食”);在“水利”部分,他不仅整理了中国传统的治水经验,还引入了西方水利工具(如“龙尾车”“玉衡车”)的原理和图示。这些内容,都是他对“如何让更多人吃饱饭”这一问题的直接回应。
02
解码:《农政全书》究竟写了什么?它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解码:《农政全书》究竟写了什么?它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分为12个大类(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这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经过徐光启“删其繁芜,补其缺略”的系统性重构。
体系创新:从“技术农书”到“政策农书”的跨越
前代农书如《齐民要术》以“种养殖技术”为核心,而《农政全书》首次将“农政”作为主线。以“农本”卷为例,徐光启摘录了《尚书》《周礼》到明代的22条重农政策,并用按语强调:“农者,生民之本也。”这种对政策史的梳理,本质上是在为统治者提供“重农”的理论依据。
再看“田制”卷,他不仅绘制了“区田法”“代田法”等古代高产耕作模式的图示,还结合明代土地实际,提出“均田”“限田”的政策建议:“欲天下治,必务田垦;欲田垦,必均田赋。”这种将技术问题与制度问题结合的思路,在17世纪的世界范围内都是超前的。
内容融合:传统经验与科学精神的碰撞
徐光启的“科学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
实证态度:他反对“耳食之谈”,强调“验之实事”。比如在“树艺”卷讨论棉花种植时,他记录了自己在天津试种的结果:“南花(江南棉)北移,需选高燥地,深翻晒土,否则易烂根。”这种“田间实验—记录—总结”的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范式高度相似。
跨文化视野:作为最早系统接触西方科学的中国士人,他将西方知识融入农学。例如“水利”卷中,他翻译了《泰西水法》的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水库”“龙尾车”(螺旋提水器)的原理,并结合中国河流特点,提出“南用陂塘,北用井泉”的分区治水方案。
我曾在备课中对比过《农政全书》与同时期欧洲农书(如意大利《农业实践》),发现徐光启的著作在系统性、政策关联性上更胜一筹——欧洲农书此时仍以庄园管理经验为主,而《农政全书》已上升到国家农业治理的高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