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式枚故居简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于式枚故居简介

于式枚

据史料记载,于式枚,字晦若,祖籍广西贺县,明初迁来四川省营山县。于式枚于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授兵部主事,充当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官至正二品、从一品,担任过清史馆副总裁、清史稿总阅等职。

晚清时期,四川省营山县出了一名担任李鸿章幕僚多年的朝廷重臣于式枚。如今,虽然关于于式枚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但是坐落在该县朗池镇天井村的于式枚故居,经过百年风雨洗礼,依然保留部分风貌,仿佛向世人证实着于氏家族曾经的辉煌。

两根桅杆见证显赫家世

日前,我们怀揣着对于氏家族的好奇,前往于式枚故居拜访。老屋离县城不远,沿着南北两河新区城市道路一路前行,在天井村村口停下,绕过几道弯弯曲曲的田埂路,来到于式枚故居前。“这就是于式枚故居留存下来的部分。”同行的营山文化研究者李定国指着不远处一座古老的木屋说道。

当天,寒雨萧瑟,古老的木屋被四周小洋房包围,在烟雨笼罩下显得格外沧桑。走近后,我们发现,于式枚故居是典型的川北民居建筑,但是四合院规模都比普通四合院大许多,院坝里铺青石板,分横向和纵向排列,老木屋是少见的一楼一底的格局,整个院落看上去宽敞大气。

“留存下来的只是于家大院的一部分,也是正堂部分。”目前,居住在于式枚故居里的是于式枚的侄孙、91岁老人于启富。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在屋内参观。正堂共六排五间,除客厅外左右两边还有两间卧室。正堂属于木质穿斗楼房,楼上、楼下面积一样,设计模式完全一样,正堂左边现在还保留着一排厢房。屋顶照檐比较宽大,心形档瓦和厢房厚脊全是绿色铁瓦,厚脊中间为拱形莲花,四个翘角均有展翅凤凰跃跃欲飞。

“这里原本是三进三出封闭式居所。”于启富说,于家大院坐北朝南,正堂前面有一个天井,天井前面是二堂。二堂是平房,没有正堂那么高,但二堂和正堂的建筑面积差不多。二堂中间有堂屋,也有大门,左右两边有小门,可以直通正堂。二堂前面又是一个天井,天井前面是朝门。朝门廊下有三个门,中间的门是拱形大门,左右两边则是方形小门,朝门廊房又要比二堂低一些。朝门外左右两边立有4至5米高的桅杆。据介绍,古人讲究左进右出,平时朝门中的大门和二堂的大门一般都是关着的,只是逢年过节或是重要客人到来才打开朝门和二堂的大门。

于式枚故居

对于这点,曾两次参与《营山县志》编纂工作的李定国说,“于氏家族曾是营山的名门望族。”据《营山县志》记载,于家祖先于绍是在明洪武年间来营山任知县,招民垦荒,很有政绩。“于绍当时定居县城附近,于家大院应该就是那时所建。”李定国说,古时候建房立桅杆,不是想立就能立的事情。桅杆立多高、能立几根,是根据家中成员的官位而定。“于家大院门外能立两根桅杆,且有4至5米高,可以说明于氏当时的威望。”

一封家书彰显大度胸怀

虽说于氏家族当时在营山声名显赫,但是于式枚本人却十分低调、谦逊。《营山县志》记载:于式枚生性耿介,宽和待人。营山县城禹王宫是湖广籍人的会馆,与于家宗祠仅一墙之隔。为争一墙之地,双方互不相让。于氏族人欲仗于式枚之力,以兴大讼。于式枚回书,并引“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相劝。于氏族人见于式枚无助讼之意而息讼,会馆诸姓为于式枚的豁然大度所感,亦罢争斗之念,双方言和,至今传为美谈。

于启富老人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父辈经常讲于式枚的故事教育他们:有一年,于式枚回到家乡,于氏家族长辈、亲朋好友在位于县城会馆的于家宗祠设宴款待,并与他一起回到于家大院。到家后,官至正二品的于式枚坚持从小门而入,不走正门。家人十分不解,他却回答道,有长辈在,年轻人应低调从事。如今,于启富还经常将这个故事讲给他的晚辈们听,希望后辈们也能像于式枚一样,尊重长辈,礼仪大方。

进士文化旅游景区内于式枚铜像

九旬老人守护百年老宅

于式枚故居历史久远,建筑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筑和历史人物的实物材料,可是为什么到现在只残留了正堂部分?我们在了解中得知,建国初期的土改中,于式枚故居作为地主财产被分割,而正堂部分被政府拿来改办为村小学才得以保留至今。

“村里人陆陆续续盖起了小楼房,我们家这座老房子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于启富说,他的女儿、女婿也多次提出想要把老屋推倒重建,但他一直不愿意。“这不仅是一座房子,它更是我们于氏家族的历史。”说到这里,老人也透露出些许无奈:“我已经90多岁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能够守护它。”

离开时,天依然下着细雨,古老的大院,屋檐滴水,打在青石板的院落里,发出“嘀嗒、嘀嗒”的响声。听,那仿佛是时间在唱歌。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