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清晨推开窗,若能望见远处青山的轮廓,呼吸到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这样的场景曾是许多人记忆中的寻常,却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度变得珍贵。近年来,当”雾霾”“臭氧污染”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天气预报里,当孩子因为咳嗽反复去医院,当晨练的老人开始戴上防护口罩,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大气污染不是某座城市的”局部问题”,而是一张跨越省界、市界的”大网”。要解开这张网,单靠一个区域、一个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打破”各自为战”的旧模式,走出一条协同治理的新路径。
一、为何需要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无界性”与传统模式的局限
站在城市的高楼往下看,雾霾像一团灰色的纱幕,模糊了街道与建筑的边界。这种”模糊感”恰恰揭示了大气污染最本质的特征——它不会因行政划分而停留,更不会因治理力度差异而”自觉”越界。以PM2.5为例,其主要成分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二次气溶胶,这些颗粒物的前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能在A市的工厂排放,经过大气传输与光化学反应,最终在B市”落地”形成污染。曾有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某区域一次重污染过程中,本地排放仅占污染物总量的60%,剩余40%来自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传输。
传统的”属地管理”模式在这种”无界污染”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记得几年前参与一次环保调研,某县环保局长无奈地说:“我们刚关停了境内的小锅炉,可北边邻市的燃煤电厂一超标排放,第二天我县的PM2.5浓度就蹭蹭往上涨。”更棘手的是,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导致治理重点错位——工业城市盯着工业源减排,交通枢纽城市忙着管控机动车尾气,农业大县则在治理秸秆焚烧,看似都在努力,却像几个人拉着不同方向的绳子,合力被相互抵消。
二、协同治理的核心要义:从”单打独斗”到”系统联动”
所谓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不是简单的”联合开会”“信息共享”,而是一场涉及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空间的全方位变革。它像一支交响乐团,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三类”乐手”各执其器,需要区域间”乐谱”统一,更需要法律、科技、经济等”指挥棒”协调发力。
(一)多元主体协同:每个人都是”治污责任人”
政府是协同治理的”总调度”。从中央到地方,生态环境部门需要与发改、交通、住建等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比如,管控重污染天气时,不仅要启动工业企业限产,还要同步调整公共交通运力、限制高排放车辆上路、禁止露天焚烧,这些都需要多部门数据互通、指令同步。记得某省在一次重污染预警中,因交通部门未及时提供货车限行数据,导致部分企业运输车辆仍在违规上路,最终污染程度比预期加重,这就是典型的”部门壁垒”代价。
企业是协同治理的”主力军”。过去常听到企业抱怨”环保标准太严”,但换个角度想,一家钢铁厂的超低排放改造,不仅能减少自身排放,还能让周边百公里内的空气质量受益。某上市钢企负责人曾跟我聊:“我们投资2亿元上了脱硫脱硝新设备,起初觉得成本高,后来发现周边城市的环保补贴政策向我们倾斜,下游客户也更愿意合作,算下来长期收益比短期投入划算。”这说明,当企业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参与”,协同治理就能形成正向循环。
公众是协同治理的”监督员”。在某环保APP上,用户可以实时上传异味污染照片,系统自动定位并推送至属地环保部门。有位退休教师坚持两年拍摄小区周边空气质量变化,用2000多张照片记录了一家印刷厂从偷排到整改的全过程。这些”民间镜头”不仅弥补了监管盲区,更让治理从”政府干、群众看”变成”一起干、一起管”。
(二)区域联动协同: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跨区域协同的关键是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过去各省(市)监测标准不统一,A市的”达标”数据到B市可能被判定为”超标”,导致治理效果难以评估。后来通过建立区域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所有站点采用相同的仪器、相同的校准方法,数据直接上传至国家平台,彻底解决了”数据打架”问题。
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协同的”润滑剂”。某流域上游的C县为保护水源关闭了30家高污染企业,每年损失税收5000万元,下游的D市则因水质改善节省了大量治污成本。通过”下游补上游”的生态补偿协议,D市每年向C县支付2000万元,既弥补了C县的经济损失,又调动了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这种”谁受益、谁补偿”的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区域借鉴。
(三)手段协同:法律、科技、经济”三管齐下”
法律是协同治理的”硬约束”。过去,跨区域环境执法常遇到”取证难、执行难”问题——A市执法人员不能直接去B市企业检查,B市企业可能以”符合本地标准”为由拒绝整改。近年来,多地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明确规定区域内统一环境准入标准、统一处罚尺度,还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执法人员持”区域通用执法证”可跨市检查,违法企业的处罚信息在区域内共享,有效遏制了”监管套利”行为。
科技是协同治理的”千里眼”。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