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全文及解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字则诚)创作的一部南戏杰作,被誉为“南戏之祖”。它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高明(约1305—约1371),元末明初人。他生活在元朝统治走向衰败、社会动荡的时期。

创作动机:这部作品是在早期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原来的故事中,蔡伯喈是一个弃亲背妇、最终被雷劈死的负面形象。高明进行了颠覆性的再创作,其主旨正如第一出副末开场中所说:“只看子孝共妻贤”,意在宣扬儒家伦理道德,为文人士子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

二、故事梗概

《琵琶记》全剧共四十二出,讲述了一个复杂而悲欢离合的故事:

书生蔡伯喈与新婚妻子赵五娘感情甚笃,本想在家尽孝。但父亲蔡公却强令他上京赶考。蔡伯喈一举考中状元,被当朝牛丞相看中,强招为婿。蔡伯喈辞婚不成,辞官也不准,最终被迫滞留京师,与牛小姐成婚。

与此同时,蔡伯喈的家乡连年荒旱。妻子赵五娘独力支撑家门,尽心侍奉公婆。她将粮食留给公婆,自己私下吃糠(著名的“糟糠自咽”一出)。公婆先后病饿而死,赵五娘祝发买葬、罗裙包土,亲手修筑坟台。之后,她身背琵琶,一路弹唱乞讨,上京寻夫。

赵五娘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京城,偶然进入牛府,被牛小姐收留。当她得知眼前的丞相女婿就是自己的丈夫蔡伯喈后,在宴会上题诗试探,最终夫妻相认。蔡伯喈得知父母双亡,悲痛欲绝,即刻辞官,带着赵五娘和牛小姐回家乡守孝。牛丞相也深受感动,代表朝廷对蔡伯喈一家的孝义和赵五娘的贤德进行了旌表。

三、核心主题与思想内涵

“全忠全孝”的冲突与困境:这是全剧的核心矛盾。蔡伯喈不是一个反面人物,而是一个陷入“忠孝难两全”困境的悲剧人物。他想在家尽孝(“孝”),却不得不遵从父命去求功名(“忠”的起点);他想辞官归养(“孝”),却被皇帝和丞相所迫留下尽忠(“忠”)。他的不幸,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本身的内在矛盾和对人性的压抑。

“有贞有烈”的颂扬:赵五娘是作者着力歌颂的完美道德化身。她体现了中国妇女善良、坚忍、刻苦、自我牺牲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集中了“孝妇”、“贤妻”、“节妇”的所有品质。这个形象感人至深,是作品艺术魅力最重要的来源。

仕与隐的矛盾:作品也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的复杂心态,以及对政治黑暗(如牛丞相的专横)的批判。

四、艺术特色

双线交织的戏剧结构:这是《琵琶记》最经典的艺术成就。一条线是蔡伯喈在京城的富贵豪华生活,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乡的饥寒交迫、悲惨遭遇。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形成了极其鲜明的贫富、悲喜、苦乐的强烈对比,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批判性。

经典场景:一边是蔡伯喈与牛小姐“中秋赏月”,一边是赵五娘“糟糠自咽”。

出色的人物心理刻画:尤其是对蔡伯喈矛盾、痛苦、无奈的心理,以及赵五娘在苦难中的内心独白(如吃糠时的唱段),都写得细腻深刻,感人肺腑。

语言本色与文采兼具:高明的语言功力深厚。写赵五娘的戏份,语言本色朴实,如同口语,真切动人;写蔡伯喈和牛府的戏份,则辞藻华美,富于文采。语言风格与人物的身份、处境高度契合。

五、名句赏析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出处:并非直接出自剧中人物之口,是后人在概括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中牛小姐劝父的情节时,提炼出的名句。

解释:形象地表达了蔡伯喈、赵五娘等人的一片真心、孝心得不到理解,反遭命运捉弄的无奈与苦闷。

【孝顺歌】“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出处: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咽》

解释:赵五娘由自己被簸扬分离的糠和米,联想到自己与丈夫天各一方的命运。以糠自比,贴切地表达了她此刻的卑微、痛苦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是戏曲史上千古传唱的经典段落。

全文获取

《琵琶记》全文篇幅很长,约十余万字。您可以在以下地方找到:

古籍出版社: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都有校注本。

网络资源:在“古诗文网”、“国学大师”等网站可以在线阅读全文和注释。

总结来说,《琵琶记》通过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下的个人困境,同时成功地塑造了赵五娘这一光辉的贤孝妇女形象。其“双线结构”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朽的经典。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