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全套讲解.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全套讲解2025-11-08

目?录CATALOGUE总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总论01

中药定义与内涵中药定义中药是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其简单加工品,旨在防病治病,体现中医理论的核心精神,即平衡与和谐。中药含义的内涵中药的内涵丰富,包括理论指导、用途、物质来源等;它源自天然,经简单加工,旨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

中药学理论框架中药学理论框架中药学构建了全面的理论框架,涵盖中药材、方剂、炮制等多个方面,以科学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中药学定义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起源与发展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到现代的《中药大辞典》,中药学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中药起源图解中药的起源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通过偶然中毒、实践检验,人们逐步认识并使用了各种具有疗效的植物。中药起源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见证了中药的起源;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现与创新,逐步积累了中药的知识与应用。

现代中药资源概况各地积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系统收集整理民间方药,为中药产业和科研提供宝贵资料,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药资源普查整理中医药经典著作,如《中药大辞典》等,系统总结中药知识,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医药著作整理

根据物质来源,中药可细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等;这种分类有助于理解和使用中药,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中药分类中药命名多样,与产地、形色气味、功效、采制方式及传说相关;这些命名不仅丰富了中药的文化内涵,也便于记忆。中药命名中药分类与命名

中药采收与炮制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制药技术;通过修制、水制、火制等方法,调整药性,增强疗效,保证中药品质和安全。中药采收中药的采收时机至关重要;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中药各有采收最佳时期,确保药效最大化,遵循自然规律。

中药性能与功效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体现药物寒热属性,指导治疗寒热病证。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不仅影响味觉,还关联功效,如甘草甜能补,黄连苦能泻。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描述药物作用趋势,升浮药善走表,如麻黄发汗;沉降药常用于里,如熟地滋阴。掌握此点,精准用药,疗效更显著,病痛缓解更迅速。归经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如龙胆草归肝经,善清肝火;黄连归心经,能泻心火。了解归经,能精准用药,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毒性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副作用则包括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不适反应。用药需权衡利弊,避免毒性大的药物过量,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配伍旨在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提高治疗针对性。通过精心搭配,药物间相互作用,实现疗效最大化,同时减少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配伍目的用药时需避开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和“十九畏”,并谨慎考虑妊娠用药安全。同时,注意饮食禁忌,确保药物效果最大化,减少不良反应风险。用药禁忌中药配伍与禁忌

中药剂量与煎服法剂量确定中药剂量需综合考虑药物性能、配伍、剂型及个体差异。合理确定剂量,既能确保疗效,又能避免副作用。精确称量,安全用药,守护健康。煎服法煎药需注意用具、水质、火候及方法。服药则需讲究时间、次数及方法(如温服、冷服)。合理煎服,确保药效最大化,促进患者康复。

解表药02

解表药含义与特点发散除邪解表证解表药乃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之良药。表证常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疼,脉浮等。01辛味归经发散力解表药味多辛,药性走表。能散风寒,除湿邪,通鼻窍,利咽喉。用治表证,疗效显著。02

发散除邪解表证解表药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常用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衍生作用及适应证

选择用药及配伍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散风热则适用于风热表证。选择对症药物,有效缓解病情。针对病性选择用药体虚者宜配益气药,以扶正祛邪;阴虚者则配养阴药,兼顾滋养,全面调理,促进康复。针对病人配伍用药夏季治寒证需配辛温药,以防伤阴;冬季治热证则佐辛凉,以防闭门留寇。因地制宜,灵活用药。针对四时季节配伍

使用注意要点煎服方法保药效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应掌握适当的煎煮时间,防止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慎用人群防伤身年老体弱、妇女胎前产后应慎用强烈发汗的解表药,以免影响身体健康。用药需谨慎,注重安全性。中病即止防过汗使用解表药需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耗伤正气。注意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量或停药。

发散风寒药概览麻黄桂枝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力强;桂枝温和,助阳化气功;两者相须为用,治疗风寒表证及水肿、痰饮等,疗效显著。紫苏生姜紫苏辛温,发散风寒助消化;生姜辛温,温中止呕止咳佳;两者同用,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效果显著。香薷荆芥香薷辛温,化湿和中解暑好;荆芥辛平,透疹止痒风热消;两者配伍,治疗暑湿感冒、麻疹不透等症效果

文档评论(0)

870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学高级教师 从事一线教育教研15年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