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与大地形对季风影响的多维度解析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全球地形最为独特的区域之一。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在地球大气环流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低涡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季风系统的影响方面。
青藏高原低涡是夏季高原上的主要降水系统,是一种产生于青藏高原主体、具有独特热力和动力结构的次天气尺度低压涡旋系统。其水平尺度一般在400-500公里,垂直厚度在400百帕以下,多数呈暖性结构,生命期通常为1-3天。虽然大部分低涡在高原中西部生成后,沿32°N附近切变线东移,最终在高原东部地形下坡处减弱消失,但少数低涡在有利环流形势下东移出高原,往往会引发下游地区如四川、长江中下游、黄淮流域甚至华北地区的暴雨、雷暴等大范围灾害性天气过程。例如1993年7月28-29日,受东移至四川峨嵋的高原低涡影响,青衣江流域发生特大暴雨,峨嵋17小时降雨量达524.7毫米,创下四川日雨量最高记录;1998年6-8月长江上游的8次洪峰,也与东移的高原低涡密切相关。
而大地形对季风的影响更是深刻。在冬季,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为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后与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增强了我国冬季风势力并使其向南伸展更远;南支在高原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后转为西南气流,影响我国云贵高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强大的西风带。在夏季,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消失,为西南季风进入我国创造条件,同时,青藏高原作为巨大热源,加热周围空气产生上升运动,吸引印度洋暖湿气流,为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丰富降水,深刻影响着我国降水分布与气候格局。这种复杂的地形-大气相互作用,不仅是区域气候形成的关键因素,也对全球气候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青藏高原低涡的发展规律,包括其形成的热力和动力条件、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机制以及移动路径的影响因素。同时,系统剖析大地形对季风的影响机制,涵盖动力作用(如气流分支、绕流等)和热力作用(如热源、冷源效应),以及这些作用在不同时间尺度(季节、年际等)上对季风环流、降水分布和气候异常的影响。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科学层面,有助于深化对高原气象学和大气动力学的理解,完善复杂地形下的大气环流理论,填补青藏高原低涡和大地形-季风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区域尺度的重要依据。在实际应用方面,准确掌握青藏高原低涡发展和大地形对季风的影响规律,能够显著提高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天气预报精度,特别是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的损失,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地形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对全球大尺度山脉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例如,对落基山、阿尔卑斯山等山脉对气流的阻挡、绕流以及对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在青藏高原相关研究中,国外学者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对高原的热力状况、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但在针对青藏高原低涡这一独特天气系统的研究上,相对国内而言关注较少。
国内对青藏高原低涡和大地形对季风影响的研究成果丰硕。在青藏高原低涡研究方面,从天气学角度,对低涡的天气气候特征、移动路径和影响范围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动力学研究揭示了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低涡产生、发展和移动的重要影响;数值模拟则通过不断改进模式,对低涡的结构和演变进行了更细致的模拟研究。在大地形对季风影响方面,国内学者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在冬季对西风带的分支作用,以及在夏季作为热源对西南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其对我国降水、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影响。
然而,目前研究仍存在不足。在青藏高原低涡研究中,高原地区资料的丰富与完整程度依然不足,导致对低涡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差异认识不够深入,低涡与其他天气系统(如高原切变线、西南低涡等)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也有待加强。对于大地形对季风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平均状况分析,对其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将针对这些不足,综合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手段,深入开展研究,以期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
二、青藏高原低涡概述
2.1低涡定义与特征
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是形成或活动于青藏高原地区的低涡,通常在500百帕等压面上表现最为明显。从气象学定义来看,它是在青藏高原特殊地形和大气环流背景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软土地基高真空击密法加固机理与孔隙水压力消散特性研究.docx
- 配电网抵御大气过电压侵入波的扰动检测与抑制策略探究.docx
- 辐射式张弦桁架结构动力特性与抗灾性能的深度剖析与优化策略.docx
- 有限体系统计力学理论框架与温度涨落研究.docx
- 茯苓散的药学研究:成分、药理、临床与安全探索.docx
-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难治性抑郁症认知功能影响:基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深度剖析.docx
- 灌溉施肥方式对生姜生长及水肥利用特性的多维度解析与策略优化.docx
- 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线虫的生态效应探究:从群落结构到环境响应.docx
- 基于CFD的高温高压过热蒸汽减压阀压比与节流特性深度剖析.docx
- 中医不寐心脾两虚与肝郁化火证型多导睡眠监测参数的差异化探究.docx
最近下载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f VIP
- QBT 3826-1999 轻工产品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耐腐蚀试验方法 中性盐雾试验(NSS)法.docx VIP
- 高职护理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pptx VIP
- SH∕T 3567-2018 石油化工工程高处作业技术规范.pdf
- 解读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201804-精选版.ppt VIP
- 2021年监理员继续教育试题答案.pdf VIP
- 医疗设备维护与保养服务方案.doc VIP
- 2025年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考试(理论测试)练习题及答案一.docx VIP
- 医疗器械体系文件-过程确认控制程序及相关表单.pdf VIP
- HBM力传感器U3说明.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