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讲解.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演讲人:日期:狂犬病病毒讲解

CATALOGUE目录01概述02病毒学特性03传播机制04临床症状05诊断方法06预防与控制

01概述

定义与病原体特征弹状病毒科单链RNA病毒包膜与宿主特异性糖蛋白抗原的神经毒性狂犬病毒(Rabiesvirus,RV)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子弹状,直径约75nm,长度180nm,核心为单股负链RNA,编码5种结构蛋白(N、P、M、G、L)。病毒外膜糖蛋白(G蛋白)可与神经细胞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介导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致死性感染。病毒包膜含脂质双层,对有机溶剂敏感,易被紫外线或高温灭活;宿主范围广泛,但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尤其是犬科、猫科和翼手目(蝙蝠)。

历史发展与全球分布古代记录与命名公元前2300年巴比伦《埃什努纳法典》首次记载犬咬致死案例,希腊“lyssa”(疯狂)一词衍生出病毒属名“Lyssavirus”。19世纪法国巴斯德研制首例狂犬病疫苗。病毒基因型分化目前发现16种狂犬病毒相关基因型(GT1-GT16),GT1为经典狂犬病毒,其余多为蝙蝠源性,如欧洲蝙蝠狂犬病毒(GT5、GT6)。全球流行现状每年约5.9万人死于狂犬病,95%以上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印度、中国病例最多。美洲通过犬类疫苗接种已基本控制,但野生动物(如浣熊、臭鼬)仍为潜在传染源。

公共卫生重要性致死率与疾病负担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近100%,但可通过暴露后预防(PEP)完全阻断。全球每年因狂犬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86亿美元,包括医疗费用和生产力损失。“OneHealth”防控策略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2030年消除犬传人狂犬病”目标,需整合人类医学(疫苗接种)、兽医学(犬类免疫)和生态学(蝙蝠监测)多领域协作。发展中国家挑战低收入国家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短缺,农村地区暴露后处置率不足10%,需加强冷链运输和社区宣教。

02病毒学特性

病毒结构与分类弹状病毒科特征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其病毒颗粒呈子弹状,直径约75纳米,长度约180纳米,具有典型的螺旋对称核衣壳结构,外层包裹脂质包膜。分类与血清型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包含多个基因型,其中基因1型(经典狂犬病毒)是主要人类致病型,其余基因型(如欧洲蝙蝠狂犬病毒)致病性较低但仍有潜在风险。

复制生命周期装配与释放新合成的病毒RNA与核蛋白(N)、磷蛋白(P)及聚合酶(L)形成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再与基质蛋白(M)和包膜糖蛋白(G)在细胞膜处组装,通过出芽方式释放成熟病毒颗粒。基因组转录与复制病毒RNA在细胞质中释放,依赖病毒聚合酶(L蛋白)先转录为亚基因组mRNA,翻译病毒蛋白,随后复制全长基因组RNA用于组装子代病毒。吸附与侵入病毒通过糖蛋白(G)与宿主神经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或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结合,通过膜融合或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宿主范围与变异自然宿主与传播狂犬病毒主要宿主为犬科、猫科、翼手目(蝙蝠)等哺乳动物,通过咬伤或黏膜接触传播。蝙蝠携带的病毒株可能具有跨物种传播潜力。地理分布差异不同地区的狂犬病毒株存在遗传多样性,如亚洲以犬源病毒为主,美洲则以蝙蝠源病毒更常见,这对疫苗设计及防控策略有重要影响。遗传变异与毒力病毒糖蛋白(G)的抗原位点易发生突变,导致不同毒株的神经侵袭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差异。例如,街毒株(野生型)比固定毒株(实验室适应型)更具致病性。

03传播机制

主要传播途径器官移植或气溶胶传播(罕见)极少数情况下,狂犬病毒可通过接受感染者的角膜或器官移植传播,或在密闭空间内通过气溶胶形式吸入感染(如蝙蝠洞穴)。03若被感染动物的唾液直接接触人体黏膜(如眼结膜、口腔黏膜等),病毒可能通过黏膜侵入体内,但此类传播概率相对较低。02黏膜接触感染动物咬伤或抓伤狂犬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当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人体时,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01

动物媒介与风险因素犬类为主要宿主全球范围内,家犬是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尤其在狂犬病流行地区,未接种疫苗的流浪犬风险极高。野生动物携带者蝙蝠、狐狸、浣熊、臭鼬等野生动物是狂犬病毒的天然宿主,其咬伤或接触可能引发人类感染,蝙蝠传播的狂犬病毒株甚至可通过微小伤口感染。地域与疫苗接种率在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的地区(如非洲、亚洲部分国家),狂犬病流行风险显著升高;农村地区因动物管理松散,暴露风险高于城市。

暴露后感染概率伤口位置与深度头面部或颈部咬伤的感染概率最高(约15%-80%),因病毒可快速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浅表伤口的感染概率较低(约5%-10%)。病毒载量与动物种类若咬伤动物的唾液中含有高浓度病毒(如发病期动物),或媒介为蝙蝠(唾液病毒载量高),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暴露后处理时

文档评论(0)

文墨轩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