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汉语详解课件.pptxVIP

大学古代汉语详解课件.ppt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古代汉语详解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古代汉语概述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阅读技巧

古代汉语教学资源

古代汉语概述

第一章

语言起源与发展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如甲骨文中的“日”“月”等字,直观地描绘了自然物体的形状。

象形文字的产生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关,如秦朝统一文字,促进了语言的标准化和文化的传播。

语言与社会变迁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语言的演变过程

01

02

03

古代汉语特点

古代汉语以文言文为主,其言简意赅,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01

文言文的简洁性

古代汉语注重声调,四声的区分对诗歌韵律和意义表达至关重要,如杜甫的《春望》。

02

四声的运用

古代汉语中充满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如“破釜沉舟”、“朝三暮四”等,丰富了语言表达。

03

典故和成语的丰富性

与现代汉语对比

古代汉语中常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食”变为“吃饭”。

词汇使用差异

01

02

03

04

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固定,而古代汉语中存在较多的倒装和省略现象,如“不我知”。

语法结构变化

现代汉语表达更为直接和明确,古代汉语则更注重含蓄和修辞,如使用典故和比喻。

表达方式的演进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文字经历了简化和标准化的过程,现代汉字更便于书写和传播。

文字系统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汇

第二章

常用词汇解析

01

古代汉语中,“衣”指衣服,“食”指食物,与现代汉语相比,词义更为宽泛。

02

例如“走”在古汉语中泛指移动,不仅限于现代汉语中的“步行”之意。

03

古汉语形容词如“美”“丽”常连用,表达更丰富的审美情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名词的古今差异

动词的用法演变

形容词的丰富性

词汇演变过程

词汇的简化与合并

随着语言的自然发展,一些复杂的词汇逐渐简化,如“不可”简化为“不”。

外来词的吸收

古代汉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如“沙发”源自阿拉伯语,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新词的产生

词义的扩展与转变

社会变迁和技术发展带来新事物,古代汉语中产生了许多新词,如“计算机”。

一些词汇随时间推移,其含义发生了扩展或转变,例如“网”原指捕鱼工具,后泛指各种网络。

词汇与文化关系

古代汉语中的“婚丧嫁娶”等词汇,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婚姻和丧葬文化。

词汇反映社会风俗

“佛”、“道”等词汇反映了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词汇与宗教信仰

“靖康之变”、“安史之乱”等词汇,记录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词汇与历史事件

“造纸术”、“印刷术”等词汇,见证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和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词汇与科技发展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章

句法结构特点

古代汉语中,主语、谓语和宾语的顺序较为灵活,有时为了强调或韵律的需要,会调整语序。

主谓宾结构的灵活性

01

在古代汉语中,省略句非常常见,常常省略主语或宾语,依赖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含义。

省略句的广泛使用

02

古代汉语注重对仗,句法结构中并列成分往往要求对称,形成独特的修辞效果和节奏感。

并列结构的对仗美

03

词类活用现象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为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意为使变绿。

名词作动词使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圆”本为动词,此处指代方圆的事物。

动词作名词使用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本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指代老人。

形容词作名词使用

如“一叶扁舟”,“一”本为数词,这里用作形容词,表示数量少。

数词作形容词使用

特殊句式分析

倒装句式

01

古代汉语中倒装句式常见,如“不亦说乎?”即“说不亦乎?”强调语气。

省略句式

02

省略句式在古文中频繁出现,例如“见龙在田”省略了主语“我”,意为“我见龙在田”。

被动句式

03

被动句式在古文中通过“为”、“被”等词表达,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古代汉语修辞

第四章

修辞手法种类

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月如钩”。

比喻

排比通过重复相似的句式结构,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排比

借代用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意思,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借代

古文中的修辞应用

05

夸张修辞

《庄子》中多用夸张,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夸张其大,以表达哲理。

04

借代手法

《史记》中运用借代手法,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用具体事物代指抽象意义。

03

对仗工整

唐诗中对仗工整,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句式严谨。

02

排比结构

《左传》中排比句式常见,如“晋侯、秦伯围郑”,通

文档评论(0)

177****435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