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实验地貌学视角下广东丹霞山造景地貌成因探究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广东丹霞山作为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以其赤壁丹崖、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峡谷等独特景观闻名于世,2010年更是作为“中国丹霞”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其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更是地貌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对揭示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对于丹霞山造景地貌成因的研究多基于野外实地观察、地质资料分析等手段,虽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明确了其受构造运动、岩石特性、风化侵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但这些研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如各因素在不同地貌演化阶段的量化贡献、复杂微地貌形成的精细过程等。实验地貌学作为一门通过人工模拟和控制自然条件,研究地貌过程和机制的学科,为解决这些争议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通过实验,可以对丹霞山造景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进行精确控制和测量,从而深入揭示其内在成因机制,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这不仅有助于完善丹霞地貌学的理论体系,推动地貌学学科发展,还能为丹霞山的地质遗迹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28年冯景兰命名“丹霞层”,1939年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丹霞地貌开展了广泛研究。国内方面,中国东南部湿润气候区的丹霞地貌研究程度较高,尤其是对广东丹霞山的研究成果众多。曾昭璇、黄进、彭华等学者对丹霞山的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郭福生等通过对丹霞盆地野外考察、岩石硬度测量、线性构造遥感解译以及岩石样品实验分析,阐明了岩性、沉积相、构造抬升、断裂切割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丹霞地貌景观的成因和形态分类方案。
在国际上,虽然没有统一使用“丹霞地貌”这一名词,但在砂岩、砾岩以及红层的微观、实验和定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国外学者侧重于运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岩石风化、流水侵蚀等地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如利用风洞实验研究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河流演化过程等。
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方面,对于丹霞山造景地貌的研究,在多因素耦合作用的定量分析上存在欠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另一方面,实验地貌学在丹霞山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实验设计与自然条件的相似度有待提高,实验结果的普适性和推广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广东丹霞山多种造景地貌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峰林、石柱、峡谷、洞穴等。从岩石特性角度,分析构成丹霞山地貌的红色砂砾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硬度、抗风化能力等,探究其对地貌形态的控制作用;在构造运动方面,研究区域内的褶皱、断层等构造特征,以及构造抬升的幅度、速率对地貌演化的影响;针对外动力地质作用,重点研究流水侵蚀、风化作用、重力崩塌等在不同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变化。
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手段。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利用物理模拟装置,模拟不同水流条件、风力条件、温度变化等对岩石样品的侵蚀、风化作用过程,测量相关数据,分析地貌演变特征;进行野外原位实验,在丹霞山实地选取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通过长期监测降雨量、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岩石风化速率等参数,获取第一手数据,研究自然状态下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丹霞山进行大面积的地形地貌数据采集和分析,提取地貌形态参数,绘制地貌演化图,为实验研究提供宏观背景和验证依据。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还将收集区域地质资料、气象数据等,为全面分析地貌成因提供支撑。在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运用统计学方法、数学模型等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地貌形成的规律。
二、广东丹霞山概况
2.1地理位置与地质背景
广东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侧的仁化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6′-113°47′,北纬24°51′-25°04′,总面积达292平方千米。其地处南岭山脉中段的低山丘陵区,周边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相对较小,整体海拔高度多在200-400米之间,最高峰巴寨海拔619.2米。
从地质构造角度来看,丹霞山属于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其地质构造以近水平块状构造为主。区域内发育有大节理网,这些节理相互交错,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严格控制着丹霞山块的分布格局。岩层产状则对丹霞山的坡面形态起着关键控制作用,近水平的岩层使得山体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典型丹霞地貌特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白垩纪时期的丹霞山曾是南岭的一个山间盆地,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了大量碎屑沉积。洪水与河流不断将泥沙碎石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纳米SiO₂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电性能调控与作用机制探究.docx
- 木质穿孔板结构吸声性能的多维度解析与仿真研究.docx
- 热原子反应单原子统计模型:理论构建、验证与应用拓展.docx
- 淡水鱼下脚料胶原蛋白与明胶的提取、性质及资源化利用研究.docx
- 余华文学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符号、苦难与生命的隐喻.docx
- 紧邻建(构)筑物的地铁车站深基坑爆破开挖:技术解析与变形特性研究.docx
- 水性聚氨酯电泳树脂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从基础合成到功能拓展.docx
- 解析仁用杏自交不亲和:授粉特性与S基因型鉴定的深度探究.docx
- DA品系大鼠胚胎干细胞系的构建与多能性特征解析.docx
- 下肢DVT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剖析与临床对策研究.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