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漳州明清古街导游词
漳州明清古街导游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漳州,今天我们将一同漫步于承载着六百年历史记忆的漳州明清古街。这条古街北起胜利西路,南至修文西路,全长约1.2公里,核心区域包括香港路、台湾路及周边街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它不仅是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更是闽南文化的“活化石”,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古厝,都在诉说着这座古城的繁华过往与文化积淀。
一、千年古城,街巷溯源
漳州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00余年。而明清古街的形成,与漳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地位密不可分。明代初期,漳州月港(今龙海海澄)兴起,成为“东西洋贸易中转站”,商贾云集、货物汇聚,古街作为府城核心商业区,逐渐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清代康熙年间,台湾正式纳入版图,漳州移民大量赴台,古街又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至今仍保留着大量与台湾相关的历史印记。
古街由“一纵三横”四条主街构成:纵街为香港路(旧称“唐人街”),横街分别为台湾路(旧称“府前街”)、修文西路、县前街。街巷格局严格遵循“里坊制”与“前店后坊”传统,以青石板铺路,两侧骑楼林立,既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又融合了南洋建筑风格,形成了“红砖燕尾、骑楼连绵”的独特风貌。据《漳州府志》记载,鼎盛时期古街有商号、铺户800余家,经营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上百种商品,日客流量逾万人次,堪称“闽南第一街”。
二、骑楼春秋,建筑密码
漫步古街,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侧的骑楼建筑。这些骑楼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所建,建筑风格融合了闽南传统建筑与南洋骑楼特色,堪称“建筑博物馆”。我们以香港路骑楼群为例,这些建筑多为两层砖木结构,下店上宅,前店后坊,每座骑楼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建筑细节。
“天益药房”旧址(香港路78号)是保存最完好的清代骑楼之一。该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漳州名医黄天益创办。骑楼立面为红砖墙体,配以白色花岗岩窗框,屋顶为典型的闽南“燕尾脊”,脊上饰有“双龙戏珠”陶塑,寓意吉祥。尤为精妙的是二层的木雕雀替,采用透雕技法,雕刻着“松鹤延年”“博古花卉”等图案,刀法细腻,栩栩如生。据传,黄天益在此研制“八宝丹”等名药,远销东南亚,至今仍有老漳州人记得“天益药膏,一贴见效”的民谣。
“同文斋”书店(台湾路42号)则是民国时期的文化地标。该建筑建于1926年,由旅菲侨商吴文炳投资兴建,是漳州最早的现代书店之一。骑楼立面采用巴洛克风格的拱券窗,窗楣上嵌有“同文斋”石刻匾额,字体为楷书,苍劲有力。店内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木质书架与账台,书架上仍陈列着民国时期的线装书,如《漳州府志》《论语注疏》等,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文人墨客在此品茗读书的雅致氛围。1932年,红军东路军进驻漳州时,毛泽东同志曾在此查阅《漳州府志》,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为“筹款百万,扩红三千”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了单体建筑,古街的街巷空间也充满智慧。台湾路中段的“五巷相连”堪称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马坪巷、名第巷、文英巷、岳口巷、新华巷五条巷道呈“非”字形排列,与主街相连,既方便居民出入,又利于通风采光。其中,名第巷因明代“父子进士”林士章、林茂桂家族居住于此而得名,巷口的“进士坊”虽已毁,但坊额上“父子进士”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辨,见证着漳州“科举大邦”的辉煌。
三、商贾传奇,市井烟火
明清古街的繁华,离不开一代代商贾的经营。这里不仅有本地商号,更有来自福建、广东、台湾及东南亚的商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商品与文化,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商业生态。
“德泰布庄”(台湾路86号)是清代漳州最大的棉布商号之一,创办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据《漳州商业志》记载,德泰布庄拥有织机200余台,年产棉布10万余匹,远销台湾、吕宋(今菲律宾)等地。布庄的建筑风格极具特色:外墙用“出砖入石”砌法(即红砖与花岗岩相间),既坚固又美观;店内设有“布账房”,账房先生用毛笔在宣账上记录交易,字体工整,至今仍保留着光绪年间的账本。相传,德泰布庄的“漳州蓝布”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深受慈禧太后喜爱,布庄因此获得“皇家贡布”金字招牌。
“瑞春牛杂”(香港路112号)则是一条百年老店。这家店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广东潮州移民陈瑞春创办,以经营潮汕风味牛杂闻名。店内的木质柜台已有百年历史,表面被油渍磨得光滑发亮。老板陈师傅是第四代传人,他介绍,瑞春牛杂选用本地水牛内脏,配以八角、桂皮、陈皮等18味中药材,用老汤慢炖4小时而成,口感软嫩,香气浓郁。当年,月港的船夫常在此歇脚,一碗热腾腾的牛杂配上一碗米饭,既能驱寒又能饱腹,久而久之,“瑞春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