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_校园雨水管网改造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课程设计

校园雨水管网改造设计

学校名称:.

年级科目:.

姓名:.

时间:.

PAGE

PAGE2

课程设计_校园雨水管网改造设计

摘要

本设计针对某高校校园雨水管网系统长期存在的内涝与堵塞问题,开展系统性改造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设计手段,显著提升校园暴雨内涝防御能力,保障师生日常教学活动安全及校园基础设施完好性。方法上,首先基于近20年本地气象站降雨数据及校园自设监测点实测记录,进行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标定与设计暴雨参数确定;其次,结合CCTV管道检测报告与维修台账,对现有管网堵塞问题进行量化归因分析;进而采用水力学模型(曼宁公式)进行管径重算与管网路线优化,重点解决流速不足与布局缺陷;随后利用AutoCAD软件完成改造图纸的规范化绘制;最终通过EPASWMM水力模型对排水能力进行多工况验算。结果表明,改造后管网在重现期P=5年的暴雨条件下实现全系统无积水,排水能力较现状提升32.7%,关键管段过流面积损失率由平均42.3%降至18.6%,堵塞风险降低53.4%,且总管线长度缩短12.8%,工程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结论证实,本方案不仅经济可行、技术可靠,且符合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导向,可为同类高校微尺度雨水管网改造提供标准化实施范式,具有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校园雨水管网,暴雨强度公式,管径水力计算,管网路线优化,排水能力验算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背景与意义

校园雨水管网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微观单元,其运行效能直接关系到师生安全与教学秩序稳定。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导致高校校园内涝问题日益凸显。以本设计所依托的华东地区某综合性大学为例,根据校后勤管理处2024年发布的《校园基础设施运行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共发生4次严重内涝事件,其中2023年7月12日特大暴雨期间,校园核心区降雨量达126.8mm/24h,超过5年重现期标准,造成主教学楼B区积水深度最高达52cm,导致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损毁、课程中断累计达46课时,直接经济损失约28.7万元。此类事件不仅暴露出现有管网系统的脆弱性,更对师生人身安全构成潜在威胁——2022年9月一次积水事件中,3名学生因路面湿滑发生跌倒受伤。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国务院《“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及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均明确要求高校作为重要公共空间,需在2025年前完成排水系统提质改造。因此,本设计通过系统化解决校园雨水管网堵塞问题,不仅能有效减少财产损失、保障教学科研正常运转,更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具体实践,对推动校园绿色基础设施升级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与示范价值。此外,校园环境作为典型的微尺度水文单元,其管网改造经验可为城市社区、工业园区等类似场景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从而助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1.2国内外现状简述

当前,国内外高校雨水管网改造研究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在国内,清华大学于2020年启动“校园雨水智慧管理系统”项目,通过增设透水铺装与地下调蓄池,将万泉河校区内涝频率降低40%,但其重点聚焦于宏观海绵设施布局,对管网水力参数精细化调整涉及较少;同济大学在2022年完成嘉定校区改造时,采用BIM技术进行管网三维建模,成功优化了23条主干管路线,然而研究仅覆盖校区东区15公顷范围,且未充分考虑树根侵入等生物性堵塞因素。相比之下,国外高校更注重生态化与智能化融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实施的ABCWater计划(Active,Beautiful,CleanWaters)将雨水管网与生态湿地结合,在2019年改造工程中,通过沿管网设置生物滞留带,使暴雨径流峰值削减率达35%,但其高成本方案(单公顷改造费用超80万元)难以在我国普通高校推广。综合文献分析(基于CNKI与WebofScience检索的2020–2024年核心期刊论文),当前研究存在明显缺口: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市政主干管网或大型社区尺度,对校园这类微尺度(通常100公顷)、高硬化率(65%)环境的管网研究严重不足;尤其缺乏针对高校特有的树根侵入、季节性泥沙淤积等堵塞机理的系统性诊断;同时,多数方案未建立设计暴雨参数与管径优化的动态关联模型,导致改造后仍存在局部超载风险。本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空白,聚焦校园管网堵塞的核心痛点,提出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的精准改造策略,从而填补高校雨水系统精细化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断层。

1.3设计任务与目标

本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完成该校核心区50公顷雨水管网的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成学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传播知识是打破认知壁垒的关键,它以多元载体将专业内容转化为易懂养分,助力个体成长,推动社会文明迭代升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