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制作质量控制流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告制作质量控制流程

作为在广告行业摸爬滚打近十年的“老广告人”,我深知一个广告从“纸上创意”到“屏幕呈现”的过程中,最让团队提心吊胆却又最能体现专业度的,就是贯穿始终的质量控制。这些年经手过汽车品牌的TVC、快消品的短视频、企业的品牌宣传片,也踩过“上线前发现错别字”“投放后画面色差严重”的坑。今天就以我的实际工作流程为例,把广告制作质量控制这根“隐形的线”拆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一、前期策划阶段:把“隐患”消灭在萌芽里

很多人觉得质量控制是“做出来之后检查”,但我一直坚信:好的品控从策划阶段就开始了。就像盖楼要先打好地基,广告的质量基础是对需求的精准理解和对创意的合理评估。

1.1需求确认:和客户“对齐认知”的三次沟通

刚入行时我犯过一个错——客户说“要年轻化”,我理解成“用网络热词”,结果做出来的内容被吐槽“用力过猛”。后来总结出经验:需求确认必须“三问三核”。

第一遍沟通:挖掘真实目标。客户说“提升销量”,我会追问“核心受众是25-30岁的职场女性,还是18-22岁的学生?”“希望突出产品的功能优势,还是情感共鸣?”;第二遍核对:细化执行标准。比如客户要求“画面高级感”,必须明确“是低饱和度莫兰迪色系,还是金属质感的冷色调?”“人物服装是日常通勤风,还是时尚街拍风?”;第三遍确认:明确验收标准。“成片时长必须控制在58-62秒之间”“关键信息(如品牌Slogan、产品型号)出现时长不低于3秒”这些硬指标,必须写进《需求确认单》,双方签字存档。

去年做某母婴品牌的短视频时,客户只提了一句“要温暖”,我们反复追问后才知道,他们希望“温暖”具体表现为“妈妈和宝宝的互动细节,比如轻拍后背、眼神对视”,而不是单纯的暖黄滤镜。后来成片里特意加入了5秒“妈妈给宝宝系围兜时手指轻轻碰过孩子脸颊”的特写,客户看完直接红了眼眶——这就是需求确认到位的力量。

1.2创意评审:让“风险点”在讨论中暴露

创意方案出来后,我们团队有个“七人评审会”的规矩:策划、设计、文案、媒介、客户代表、法务、资深导演必须到场。记得有次为某食品品牌做创意,方案里设计了“孩子偷拿零食被妈妈假装生气”的情节,法务当场指出“可能隐含‘儿童不遵守家长指令’的负面联想”,最后改成了“妈妈和孩子一起分享零食,互相投喂”的温馨场景。

评审会的核心是“挑刺”,但不是瞎挑。我们会用三张清单来引导讨论:合规清单(是否涉及虚假宣传?是否触达敏感话题?)、传播清单(核心信息是否3秒内可识别?情绪传递是否符合受众特质?)、执行清单(这个镜头需要航拍,预算够不够?这个特效制作周期是否能赶上投放节点?)。去年有个汽车广告的创意,原本设计了“车辆在暴雨中急刹”的镜头,执行导演一算,光是搭雨棚、调雨量就需要3天,而拍摄周期只剩2天,最后改成了“雨过天晴后车辆行驶在湿滑路面,镜头聚焦雨刷和反光镜”——既保留了“安全性能”的核心,又规避了执行风险。

1.3预算与排期:给质量控制留“弹性空间”

我见过太多因为“赶工期”导致质量下降的案例:为了提前3天完成,后期调色只做1轮;为了省5000块,找了个没经验的配音师,结果反复重录多花了1万。所以我们的《项目执行表》里,关键环节必须预留20%的缓冲时间,比如原计划素材制作7天,实际留9天;预算里必须包含“质量保障金”(总预算的5%-8%),专门用于“临时加拍镜头”“文案二次优化”等突发情况。

去年做某美妆品牌的新品广告,原本定好拍摄2天,结果第一天拍模特特写时,发现打光师带错了柔光箱,拍出来的皮肤质感不够通透。好在我们预留了1天缓冲期,第二天重新调整设备,补拍了3组镜头,最终成片的“肌肤光泽感”成了客户最满意的部分。后来客户说:“你们多要的那点时间,比省下来的钱值钱多了。”

二、素材制作阶段:每个细节都是“质量拼图”

策划阶段定好了“框架”,素材制作就是“填砖加瓦”。这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最琐碎,但也最关键——一个像素的偏差、一个标点的错误,都可能让整个广告“功亏一篑”。

2.1视觉素材:从“设计稿”到“可用素材”的三次校对

我们团队有个“三色标记法”:初稿用红色标注“待确认”,二稿用黄色标注“需调整”,终稿用绿色标注“通过”。以平面设计为例,首先校对基础信息:品牌LOGO的尺寸是否符合VI规范(比如某品牌规定LOGO高度不低于3cm)、颜色是否为Pantone指定色(曾因为用了RGB色值,印刷后色差严重被客户投诉);然后校对内容细节:产品型号是否最新(去年有个广告用了旧款型号,上线后被用户截图吐槽“信息滞后”)、文字排版是否符合阅读习惯(中文行距1.5倍,英文单词间距不超过0.5字符);最后校对输出格式:用于线上投放的JPG要72dpi,用于印刷的CMYK要300dpi,视频素材的分辨率必须和投放平台匹配(比如抖音是1080×1920,B站是1920×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