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植筋加固新工艺应用实践
引言:从”经验修补”到”科学加固”的转变
干结构加固这一行近十年,我最常听老工长说的一句话是:“植筋嘛,打个孔塞根钢筋,抹点胶就算完事儿。”可这两年参与几个重点项目后才明白,这句话里藏着多少”老黄历”。记得前年某商场加层改造项目,按传统工艺植筋的28根钢筋,拉拔试验竟有7根不达标——混凝土劈裂、胶层空鼓、钢筋滑移,问题五花八门。业主拍着检测报告说:“你们这是给楼体埋雷啊!”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植筋加固早不是”差不多就行”的粗活,而是需要技术迭代的精细活儿。
一、新工艺核心要素解析:从”工具依赖”到”系统升级”
1.1材料革新:从”通用胶”到”定制胶”的跨越
传统植筋胶市场有个怪现象:不管是C20的素混凝土还是C50的高强结构,不管是潮湿地下室还是高温设备层,用的都是同一种”万能胶”。我们曾做过对比试验:某品牌通用环氧胶在干燥环境下拉拔力能到28kN,但在85%湿度环境里存放3个月,直接降到19kN——胶层和混凝土界面被水汽”泡松”了。
新工艺的突破口就从”材料定制”开始。现在项目上常用的是改性环氧胶粘剂,配方里加了纳米硅粉和憎水基团。记得去年某污水处理厂加固项目,池体长期接触弱酸性废水,我们选了耐介质型配方,胶里特意加了3%的耐酸填料。后来取芯检测,胶层和混凝土的粘结面毫无腐蚀痕迹,拉拔力还比设计值高了12%。更关键的是,现在材料供应商会带着”环境参数表”进场——温度、湿度、介质腐蚀性、混凝土强度等级,填完表直接匹配最优胶种,再也不用靠”拍脑袋”选胶了。
1.2设备升级:智能化工具让”经验”变”数据”
以前清孔全凭工人手感:拿气泵吹两下,钢丝刷划拉几下,就喊”干净了”。可去年用内窥镜一查,孔壁上还挂着0.5mm厚的浮灰——这层”隐形障碍”会让胶和混凝土的粘结力直接打对折。现在我们换了”智能清孔套装”:高压气泵带压力传感器,达不到0.6MPa不启动;钢丝刷装了计数芯片,每个孔必须刷够15次;最后用微型内窥镜拍照上传云平台,孔壁清洁度肉眼可见。
注胶环节的变化更直观。过去人工抹胶全靠”师傅手艺”,有的孔注胶太满,钢筋一插胶就”呲”得到处流;有的孔胶量不够,钢筋底部空着1/3。现在用智能注胶枪,屏幕上直接显示”注胶量260ml/孔”“压力0.8MPa”,枪头带螺旋搅拌叶片,胶和固化剂混合更均匀。上次在某医院改造项目,业主代表全程录像,看着注胶枪精准地在孔内打出”螺旋胶柱”,直感叹:“这哪是施工,跟做精密手术似的。”
1.3工艺优化:标准化流程的”拆解与重构”
传统植筋流程就六个字:定位、钻孔、植筋。可新工艺把每个步骤拆成了”精细动作”:定位时要拿钢筋扫描仪做三次扫描,避免碰到原结构主筋;钻孔深度不是”钢筋直径15倍”的死规定,而是根据混凝土强度用公式计算(L=αspt·αb·fyd/(fbd·d));清孔必须”三吹两刷”——吹一次、刷一次、再吹一次,最后用棉丝蘸丙酮擦孔口;注胶要从孔底往孔口打,枪头插到孔深2/3处,边退边注;植筋时钢筋要旋转360度,让胶层均匀包裹……
最让我感慨的是”养护”环节的变化。以前觉得胶固化就是”等时间”,夏天等24小时,冬天等48小时。现在项目上配了温湿度监测仪,胶的固化时间由”环境数据”决定——比如某低温胶在5℃环境下,必须等72小时才能做拉拔试验,系统会自动推送”养护完成提醒”。上次有个急脾气工人提前一天做试验,结果钢筋一拉就松,他拍着脑袋说:“活该!我咋就不信这数据呢?”
二、实践案例:某商业综合体加固项目纪实
2.1项目背景与挑战
去年接手的某20年楼龄商业综合体改造项目,堪称”新工艺练兵场”。原建筑要从5层加到7层,需要在4层顶板植筋1200根,连接新增框架柱。可现场情况复杂:原结构图纸缺失,混凝土强度检测显示部分区域只有C25(设计要求C30);顶板内钢筋分布密集,钻孔时稍有偏差就会碰到原筋;业主要求”不影响商场营业”,施工只能在夜间10点到次日6点进行。
项目经理交底时直挠头:“按传统工艺,光定位就得10天,钻孔再5天,还不说可能碰到原筋返工。这工期肯定完不成!”
2.2新工艺应用全过程
第一步就是”精准定位”。我们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顶板进行扫描,生成1:1的BIM模型,再结合钢筋探测仪数据,在模型上标出所有原筋位置。电脑里红色是原筋,绿色是设计植筋点,重叠的位置自动报警——3天就完成了传统工艺10天的工作量。
钻孔环节用了”防偏钻头”。这种钻头前端有磁导装置,靠近原筋时会发出蜂鸣,误差控制在±2mm。记得第一天夜间施工,操作工人老李举着钻头开玩笑:“这玩意儿比我戴老花镜看得还清楚!”原本担心的”钻断原筋”问题,整个项目只发生了2次(设计允许偏差3次)。
最关键的是”快固胶”的应用。考虑到夜间施工时间短,我们选用了2小时初固、8小时终固的改性环氧胶。注胶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检索技术教学课件(共4章)第三章多模态数据融合.ppt VIP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共八套) .pdf VIP
- 次课对称故障计算仿验.pdf VIP
- 2025及未来5-10年瑶族排毒药浴项目投资价值市场数据分析报告.docx
-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中学2025提前招生选拔考试数学试卷 含解析.docx VIP
-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pdf VIP
- 基于STM32的智能手环设计.docx VIP
- 机修班长年终工作总结.pptx
- (高清版)DB41∕T 1354-2016 人民防空工程标识.pdf VIP
- 湘潭大学会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实施细则( .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