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电影史的本质: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演进演讲人
电影史的本质: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演进01高中阶段学习电影史的意义02全球化时代(1980至今):技术、多元与跨文化对话03目录
2025高中影视中外电影史概述课件
同学们:
当我们在影院为《流浪地球2》的太空电梯震撼,为《奥本海默》的核爆场景屏息,或是在课堂上重看《白毛女》的黑白影像时,这些光影片段的背后,都沉淀着百余年的电影历史。今天,我们将以“中外电影史”为脉络,从技术革新到艺术表达,从本土文化到全球对话,共同梳理电影这门“第七艺术”的成长轨迹。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梳理,更是一场与人类情感、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
一、电影史为何重要?——从“光影游戏”到“文化镜像”的认知起点
01电影史的本质: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演进
电影史的本质: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演进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用《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宣告了“活动影像”的诞生。这看似简单的技术突破(16格/秒的摄影术与投影术结合),实则开启了人类记录与表达的新纪元。从黑白到彩色(1935年《浮华世界》首用三色Technicolor),从2D到IMAX(1970年世博会首次公映),从胶片到数字(2002年《毁灭之路》全数字拍摄),技术革新始终是电影史的“硬件基础”;而从梅里爱《月球旅行记》的戏剧化叙事,到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交叉剪辑,再到戈达尔《精疲力尽》的跳接实验,艺术表达则构成了电影史的“软件灵魂”。
02高中阶段学习电影史的意义
高中阶段学习电影史的意义1对同学们而言,学习电影史绝非简单的“背年份、记片名”,而是:2培养审美判断力:通过对比《神女》(1934)的含蓄美学与《刺客聂隐娘》(2015)的空镜头语言,理解“东方美学”的传承与创新;3建立文化坐标系:从《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看抗战时期的民族情绪,从《辛德勒的名单》(1993)感知战争反思的普世价值;4激发创作想象力:了解“类型片”(如西部片、歌舞片)的经典模式后,更能理解《让子弹飞》(2010)对类型片的解构与重构。
中国电影史:从“本土萌芽”到“全球发声”的百年征程1.草创与探索(1905-1949):从“记录”到“叙事”的突破
中国电影的起点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定军山》——这是中国人首次用镜头记录传统艺术,但严格来说只是“活动照相”。真正意义上的叙事电影始于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的《难夫难妻》,该片以“文明戏”的形式讽刺包办婚姻,标志着中国电影从“记录”转向“创作”。
19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期,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兴起。夏衍、田汉等文人介入编剧,将社会现实融入影像:《神女》(吴永刚,1934)中阮玲玉饰演的底层母亲,用默片的细腻表演控诉社会不公;《马路天使》(袁牧之,1937)以弄堂视角描绘市井悲欢,周璇的《天涯歌女》至今仍在传唱。这些作品不仅技术成熟(如《十字街头》的跟拍长镜头),更确立了“关注现实、服务大众”的创作传统。
中国电影史:从“本土萌芽”到“全球发声”的百年征程2.新生与重构(1949-1978):集体记忆的影像书写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意识形态的喉舌”,但也催生出一批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作品。1950年代的“十七年电影”以革命历史与工农生活为主线:《白毛女》(王滨、水华,1950)将歌剧改编为电影,用“红与黑”的色彩对比强化阶级对立;《林家铺子》(水华,1959)通过小商人的命运折射抗战前夕的社会动荡,夏衍的剧本保留了矛盾文学的细腻,水华的镜头语言克制而深刻。
1960-1970年代,“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电影”(如《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虽受政治限制,却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固定的“三突出”原则(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程式化的武打设计,客观上为后来的武侠片积累了视觉经验。
中国电影史:从“本土萌芽”到“全球发声”的百年征程3.突破与多元(1978-2000):第五代导演的“文化觉醒”
改革开放后,电影界迎来思想解放。1980年代,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他们以学院派的专业训练(北京电影学院78级)与强烈的文化自觉,用影像重新诠释中国历史与文化:
陈凯歌《黄土地》(1984):大面积的黄土色块、静止的构图,将土地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开启了“视觉人类学”的表达;
张艺谋《红高粱》(1987):狂放的红色(酒坊、嫁衣)、原始的野合场景,用“野性”对抗传统压抑,获柏林金熊奖,首次让中国电影进入国际视野;
田壮壮《盗马贼》(1986):藏区的宗教仪式、长镜头的缓慢节奏,探讨信仰与生存的矛盾,被称为“中国最接近艺术电影的作品”。
中国电影史:从“本土萌芽”到“全球发声”的百年征程19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