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大运河文化遗迹之看运河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那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沟通南北、贯联古今,通向未来。大运河蜿蜒而过,运河本身就是流动的文化。从北京来看,大运河河道、湖泊的整体连贯性较好,古老的桥、闸、码头错落分布,运河两岸更不乏珍贵的古建筑及石刻。作为大文化综合体,北京大运河拥有诸多资源,融汇了多元的文化魅力。今天小编带您了解大运河文化遗迹。
什刹海
在前海东沿立着一个石碑,上面刻着八个大字——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现在积水潭一分为三,西海、后海和前海,统称为什刹海,什刹海作为北京最有特色的人文景区,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那么你知道,什刹海和大运河的渊源吗?
家住颁赏胡同的张亚群先生,多年来一直研究什刹海的历史文化,对什刹海的前世今生颇为了解。张亚群先生解释,积水潭作为大运河(当时叫漕运)的终端码头是在元代的时候,原来大运河只到通州,南方运过来的粮草、布匹、瓷器等物资只能通过陆地运到大都城。这样花费比较大,所以需要通过水运来解决运输问题。
为什么选择积水潭(现在的什刹海)作为大运河的终端码头呢?
因为在当时积水潭的水域面积是相当大的。它东起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西至西直门外。如果作为终点码头,它的承载量在当时的大都城算是最好的。于是水利专家郭守敬奉诏修建通惠河,自此从南方来的漕船可以直抵积水潭。兴盛时每天进港的漕船多达二三百艘,每年运进漕粮达三四百万石。元代诗人王冕有“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当年积水潭港的盛况。
漕运的兴盛,推动了整个积水潭地区(即现在的什刹海)的经济发展,鼓楼西大街为大都城商业贸易业的中心,鼓楼一带还汇聚着众多的市场。
漕运为什刹海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繁荣,更多的是各种文化现象在这里的交融,促成了什刹海文化的多元性。这里不仅有皇家文化、宗教文化、王府文化、商贸文化,还有名人文化、闾巷文化、水域文化以及带有什刹海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
什刹海为什么叫什刹呢?
家住小金丝胡同的传统文化研究者屈祖铭先生说:“什”是什锦的什,代表多的意思,像我们吃的素什锦,就是说这个菜里头有很多东西凑成的,所以叫什。“刹”是庙的意思。“什刹”是表示什刹海宗教场所多的意思,大致数一下有120余座。什刹海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私人的宗祠、家庙等。在什刹海有影响力的寺庙有广化寺、火德真君庙、拈花寺、护国寺、广福观、什刹海清真寺、“古西教堂”等。
到了明宣德七年(1432),诏令皇城东墙东移,将原流经东墙外的一段通惠河河道圈入皇城之内,漕船不得驶入皇城,积水潭失去了港口的功能,京杭运河北端的码头改在城外大通桥畔。积水潭失去港口地位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优美的水资源环境,吸引了众多官宦权贵环湖修园建第,不同宗教也建造寺庙庵观,文人墨客、商贾庶民,纷至沓来,纵游其间,或修禊、或雅集、或闲赏,成为京城著名民俗风情荟萃之地。
玉河故道
玉河是哪条河?即便是地道的“老北京”,多半也回答不上来。这条河道位于北京的核心区域,是元代连接海子(今什刹海)与通惠河的主要河段。700多年前,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修通了这条河道,让大运河的北端得以延伸到皇城里来。
玉河始建于1293年,是元大都的漕运通道,元代始称通惠河,明代改叫玉河。明朝以后,由于缺水等原因,玉河的漕运功能慢慢消失。1918年后的几十年里,玉河逐渐断水。1956年,河道被彻底填埋,上面陆续盖满了房子。2005年,作为北京市六片文保试点项目之一,玉河保护工程正式获批立项。
2007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一期考古挖掘。在历时一年多的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元、明、清时期的河道及堤岸,东不压桥、玉河庵东配殿等一批重要的遗迹;出土有玉河庵碑、银锭锁等大批文物。东不压桥遗址、驳岸遗存等,按其出土原状向公众展示。如今,在东不压桥展区,可以看到燕翅、裹头、券脸石、金刚石条、石墩等古河道遗迹;在万宁桥下方,两只镇水石兽俯卧在堤岸两侧,北岸那只为存世不多的元代文物。
2014年,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当年,玉河故道二期保护工程启动,从平安大街到北河沿大街,全长600余米。2017年8月,玉河二期提升改造工程完成,沿岸绿化更加细致,并增设了百余米长的运河文化长廊,重现了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盛世美景。
通州的大运河传说
你知道吗,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文化遗产达40处之多,其中不少就在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在那些历史遗迹里,流传着怎样的故事与传说?
永通桥
京通高速路八里桥收费站路北端就是八里桥,即永通桥。永通桥就是通惠河通州段的西端起点,因为当时距离通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官署有八里,故俗称八里桥。永通桥横跨通惠河上,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北长50米,宽6米,33对雕刻的石狮,各具神态。
当年,运河繁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