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

引言

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阶段。从唐五代的门阀政治余波到宋元的平民社会雏形,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重组贯穿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相较于唐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阶层固化,宋元社会呈现出“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动态特征。门阀贵族的衰落、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市民群体的壮大以及农民身份的转变,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主线。这种变动不仅是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形态交叠作用的结果,更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

一、门阀贵族的衰落:旧有阶层的式微

(一)政治特权的消解

唐代以前,门阀贵族凭借世袭爵位、累世经学与垄断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了“王谢袁萧”“崔卢李郑”等掌控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然而入宋之后,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改变。宋太祖赵匡胤推行“重文抑武”国策,科举制度被全面强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成为社会共识。据史料记载,宋代科举取士规模较唐代扩大十倍以上,平均每年录取人数从唐代的20余人增至200余人,且70%以上的进士出身于非官宦家庭。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选官模式,彻底打破了门阀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二)经济基础的崩塌

土地是贵族阶层的核心经济支撑。唐代推行的“均田制”崩溃后,宋代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买卖逐渐自由化。门阀贵族赖以维持的“庄园经济”因土地流转加速而难以为继。例如,唐代世家大族的“部曲佃客制”要求农民对主家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但宋代普遍实行“租佃制”,农民只需按契约向地主缴纳地租,人身自由度显著提高。此外,唐末五代的战乱(如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对北方世家造成毁灭性打击,许多家族“谱牒散佚,子孙流离”,失去了维系家族地位的经济与人口基础。

(三)社会认同的转变

在文化层面,唐代“士庶不婚”的门第观念在宋代逐渐淡化。《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汴京婚嫁场景,已少见“必求名族”的现象,更多家庭将“资财”“才学”作为联姻首要条件。同时,印刷术的普及(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在宋代的应用)使儒家经典、科举教材得以广泛传播,“耕读传家”取代“阀阅传家”成为新的家族理想。许多地方豪族开始主动转型,通过培养子弟科举入仕来维持社会地位,而非依赖传统的门第优势。

二、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新政治主体的形成

(一)科举制度的催化作用

宋代科举的“糊名”“誊录”“锁院”等防弊措施,极大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例如,考生姓名被密封(糊名)、答卷由专人重新抄写(誊录),避免考官通过笔迹辨认考生身份。这种制度设计使“寒俊”之士有了更畅通的上升通道。据统计,两宋130余位宰相中,超过60%出身于平民家庭。这些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既区别于唐代依赖门第的“士族”,也不同于汉代“察举制”下的“乡举里选”之士,形成了以“通经致用”为特征的新型士大夫阶层。

(二)“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宋太祖曾立“不杀士大夫”的誓碑,宋真宗更提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劝学口号,这些政策极大提升了士大夫的政治地位。在实际政务中,士大夫群体通过“经筵讲读”“台谏言事”等制度参与决策。例如,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王安石推动的“熙宁变法”,均是以士大夫为核心的改革运动。这种“共治”格局使士大夫不仅是政策执行者,更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设计者,其社会影响力从中央延伸至地方。

(三)文化与社会功能的扩展

除政治领域外,士大夫还承担着文化传承与社会整合的功能。他们或创办书院(如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或编纂地方志(如范成大《吴郡志》)、或参与乡约制定(如吕大钧《蓝田乡约》),成为连接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例如,许多致仕官员回归乡里后,通过设立义庄(如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救济族众、兴办义学,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这种“士绅化”趋势,使士大夫阶层从单一的政治群体演变为兼具文化、经济、社会功能的复合阶层。

三、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社会的新生力量

(一)城市经济的繁荣基础

宋元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如占城稻的推广、农具改进)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如景德镇瓷器、蜀锦织造),商品经济进入鼎盛阶段。唐代“市坊分离”的城市格局被打破,宋代汴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等城市出现了“侵街”现象,商铺、酒楼、瓦子(娱乐场所)沿街道分布,形成“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繁荣景象。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大都(今北京)“商业繁盛,货物山积”,仅丝织品交易区就有数千家店铺。

(二)市民群体的构成与特征

市民阶层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小业主、艺人等构成。其中,商人又可分为行商(长途贩运)与坐贾(固定店铺),手工业者包括纺织、冶铁、制瓷等行业的工匠。与传统“士农工商”中的“商”不同,宋元市民群体呈现出鲜明的职业分化

文档评论(0)

134****2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