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社会学入门之人口与资源课件.pptxVIP

2025 高中社会学入门之人口与资源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理解基础:人口与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内在关联

演讲人

理解基础:人口与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内在关联

01

当代挑战:人口变迁与资源约束的多维碰撞

02

历史演进:人口与资源关系的阶段性特征

03

应对路径:构建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

04

目录

2025高中社会学入门之人口与资源课件

作为一名从事社会学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记得第一次带学生走进社区调研时的场景——我们站在老城区的菜市场里,听卖菜的阿姨抱怨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了,买菜的多是老头老太太,也听见来买水果的初中生小声说学校旁边的文具店关了,因为学生越来越少。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恰恰是人口与资源关系最生动的注脚。今天,我们就从这些日常观察出发,系统学习人口与资源这一社会学核心议题。

01

理解基础:人口与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内在关联

1人口:动态的社会主体

人口不是简单的人数统计,而是包含数量、结构、分布、质量四大维度的动态系统。

数量维度:指某一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例如2023年我国总人口约14.1亿,这一数字背后是每年约800万的出生人口与1100万的死亡人口的动态平衡。我曾参与过县域人口普查,在中西部某县看到,十年间总人口减少了12%,但县城建成区人口却增加了20%,这正是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交织。

结构维度:包括年龄结构(如60岁以上人口占比21.1%)、性别结构(总人口性别比104.49)、城乡结构(城镇人口占比65.22%)等。去年在东北某老工业基地调研时,社区主任指着老年活动中心说:这里每天有120多位老人,但幼儿园只剩3个班,这直观展现了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双重结构矛盾。

1人口:动态的社会主体

分布维度:既包括地理空间分布(如胡焕庸线东南侧集中94%人口),也包括产业分布(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23.5%)。我带学生做过城市热岛与人口密度的课题,发现人口每平方公里超过1万人的区域,夏季平均气温比郊区高3-5℃,这就是分布对资源环境的直接影响。

质量维度:主要指人口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与技能素养。2023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这意味着劳动力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型,对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新要求。

2资源:支撑发展的物质与非物质基础

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一切要素,可分为自然赋存资源与社会创造资源两大类。

自然赋存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约70%)、可再生资源(如森林、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4)、恒定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我在西北参与过荒漠治理项目,当地牧民说:过去为了养羊开荒,现在用光伏板挡沙,草长得比以前还好,这正是可再生资源与恒定资源协同利用的典型。

社会创造资源:指通过人类劳动转化的资源,如教育资源(每10万人口有2.4万大学生)、医疗资源(每千人口拥有3.1张床位)、基础设施资源(高铁运营里程4.2万公里)。去年在贵州调研时,当地教育局长感慨:十年前全县只有1所高中,现在每个片区都有标准化中学,这背后是人口集聚带来的资源集约利用。

3内在关联:互为约束与促进的动态系统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绝非简单的人口多=资源少,而是通过需求-供给、消耗-再生、压力-适应三条纽带紧密相连。例如,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18%的人口,这既是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压力,也是农业技术进步(如杂交水稻、设施农业)对资源约束的突破。我在江南水乡调研时,一位老渔民说:小时候河里鱼多到用竹篓就能捞,现在得靠人工增殖放流,这反映了人口增长(需求增加)与资源再生(鱼类繁殖)的失衡,也推动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02

历史演进:人口与资源关系的阶段性特征

1前工业时代:低水平均衡的马尔萨斯陷阱

在农业社会,人口增长主要受限于土地资源与粮食产量。根据历史数据,我国西汉时期人口约6000万,对应耕地约8亿亩;到清朝乾隆年间,人口突破3亿,耕地扩展至12亿亩,这正是人口增长-开垦荒地-粮食增产-人口再增长的循环。但这种循环存在硬约束——当人口增速超过土地开垦速度(如19世纪中叶),就会出现饥馑-战乱-人口减少的调整。我在陕西参观明清古村落时,看到村口的义仓碑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大旱,仓粮仅够三月,饿殍载道,这就是低水平均衡下资源约束的残酷性。

2工业时代:技术突破与资源消耗的加速期

工业革命后,化石能源(煤炭、石油)的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的推广、医疗技术的进步(如疫苗普及使婴儿死亡率从200‰降至30‰以下),让人口增长进入爆发期。我国1949年人口5.4亿,2000年突破12.6亿,这背后是钢铁产量从15.8万吨增至1.28亿吨(资源开采加速)、化肥施用量从0.6万吨增至4117万吨(资源转化效率提升)。但这种增长也带来新矛盾——我在东北老工业区调研时,一位退休矿工指着废弃的矿井说:我们挖

文档评论(0)

26049033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