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注音版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杜甫《月夜忆舍弟》注音版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月夜忆舍弟》注音版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带注音的原文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shùgǔduànrénxíng,biānqiūyīyànshēng。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lùcóngjīnyèbái,yuèshìgùxiāngmíng。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dìjiēfēnsàn,wújiāwènsǐshēng。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shūchángbùdá,kuàngnǎiwèixiūbīng。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响起,阻断了行人的脚步,

边疆的秋日里,传来一声孤雁的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格外洁白,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动人。

我所有的弟弟都已离散各地,

没有固定的家,更无从询问他们的生死。

寄往家乡的书信常常无法送达,

更何况如今战乱还没有停歇。

三、重点注释

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更鼓,古代戍边士兵通过敲鼓报时、警示,此处鼓声“断人行”暗示边疆戒备森严,战乱未平。

边秋:边疆的秋天,“边”字点明诗人身处远离中原的戍边地带,奠定凄凉基调。

露从今夜白:“今夜”特指白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白露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既写节气物候,又暗合内心寒凉。

舍弟:古人对自己弟弟的谦称,“舍”为谦辞,用于称自家亲属,如“舍妹”“舍侄”。

无家问死生:“无家”并非指没有居所,而是因战乱离散,家族团聚的“家”已不存在,故无法打探兄弟存亡。

寄书长不达:“长”意为“常常、总是”,反映安史之乱时期交通阻断、邮路不畅的现实,唐代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亦有类似写照。

未休兵:指安史之乱尚未结束,乾元二年(759年)安禄山、史思明叛军仍在中原作乱,战乱已持续七年之久。

四、作者与作品出处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一生历经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晚年漂泊西南,诗歌多反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与个人情怀,风格沉郁顿挫,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及《春望》《登高》等。

(二)作品出处

《月夜忆舍弟》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收录于清代编订的《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六,是杜甫战乱时期抒情诗的典型代表,因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根植于安史之乱的时代洪流。乾元二年(759年)秋,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陷汴州、洛阳,山东、河南等地沦为战场,战乱的烽火蔓延至边疆。此时杜甫因关中大饥荒,携家眷辗转避乱至秦州——这座唐代西北边防重镇,虽暂得栖身,却时刻被战乱阴影笼罩。

更让诗人揪心的是,他的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中,仅有幼弟杜占随行,其余三人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因叛军阻隔,音信完全断绝。白露时节的边疆秋夜,戍鼓、雁声触动乡愁,对兄弟生死的担忧与对战乱的愤懑交织于心,最终凝结成这首沉郁苍凉的诗作。正如清代诗人沈德潜所言:“杜诗高在沉郁,此诗以‘未休兵’三字为骨,通篇皆忧乱之思。”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诗歌体裁:五言律诗的典范

本诗是标准的五言律诗,采用“首句仄起平收式”格律,全诗八句四十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格律结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首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颔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颈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尾联)

对仗特色: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与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均为严对,词性、结构一一对应,如“露”对“月”(名词)、“今夜”对“故乡”(名词性短语),“有弟”对“无家”(动宾结构)、“分散”对“死生”(并列结构)。

(二)核心意象解析

戍鼓与雁声:

戍鼓是战乱的符号,“断人行”直接写出战争对日常秩序的破坏;雁是古典诗词中的“信使”象征,孤雁哀鸣既暗喻诗人漂泊无依,又暗含对兄弟音讯的期盼,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亦以雁写羁旅之情。

白露与明月:

白露节气的“白”,既写露水凝白的物候,又呼应内心的悲戚;“故乡明”的明月并非客观实景,而是情感投射——正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成为乡愁的永恒载体,此处以“他乡月”反衬“故乡明”,更显思念之深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