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理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VIP

2025年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理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理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大木作

答案解析:宋代《营造法式》中对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分类术语,指建筑中承担屋顶与上层荷载的主要木构件组合系统,包括柱、梁、枋、檩、斗栱等核心构件。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斗栱层将屋顶重量逐层传递至柱网,形成“墙倒屋不塌”的结构特性。大木作的尺寸与比例遵循“材分制”,以“材”为基本模数单位(高15分,宽10分),是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模数化设计的典型体现。

2.柱式(Order)

答案解析:西方古典建筑中以柱子为核心的标准化建筑形式体系,最早形成于古希腊,经古罗马发展完善。完整柱式包含柱础、柱身、柱头三部分及檐部(檐口、檐壁、额枋)的比例与装饰规则。主要类型有:多立克柱式(粗壮无柱础,柱头简洁)、爱奥尼柱式(修长带涡卷柱头,柱础复杂)、科林斯柱式(柱头为毛茛叶装饰,更华丽),以及古罗马衍生的塔司干柱式(简化多立克)和混合柱式(爱奥尼与科林斯结合)。柱式不仅是结构逻辑的表达,更是古典建筑美学秩序的载体。

3.场所精神(GeniusLoci)

答案解析: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核心概念,指特定场地因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形成的独特属性与氛围。场所精神强调建筑需回应场地的“本质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人文记忆等,通过空间组织、材料选择、尺度比例等手法使建筑与场地形成“对话”,避免千篇一律的标准化设计。例如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通过对地形高差的利用与自然光线的引入,强化了场地作为“神圣空间”的精神属性。

4.近零能耗建筑

答案解析:基于被动式节能技术与主动式能源系统结合的建筑类型,其能耗水平较传统建筑降低70%以上,接近或达到本地气候条件下建筑能源需求的理论最小值。核心技术包括:高保温隔热围护结构(如真空玻璃、气凝胶保温层)、无热桥设计、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光伏幕墙、地源热泵)等。中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规定其供暖、供冷能耗应≤15kWh/(㎡·a),总建筑能耗≤45kWh/(㎡·a)。

5.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Design)

答案解析:基于算法生成与逻辑控制的建筑设计方法,通过建立参数模型(如Grasshopper、Dynamo等软件平台),将设计要素(形态、结构、性能)转化为可调节的变量参数,通过设定约束条件(如日照、风环境、材料强度)与运算规则,自动生成满足多目标要求的设计方案。其核心特征是“关联性”与“生成性”,例如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大剧院,通过参数化模型协调曲面形态与结构受力关系,实现复杂造型的可行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以材为祖”的设计方法及其意义。

答案解析:“以材为祖”出自《营造法式》,是宋代官式建筑的核心设计原则。“材”指斗栱中栱的断面尺寸(高15分,宽10分),“分”为基本模数单位(1分≈0.6-0.9cm)。设计时先确定建筑等级对应的“材等”(宋制分八等,一等材最大),再以“材”为基准推导其他构件尺寸:如柱径为2材(30分),梁高为2材1栔(35分,1栔=6分),檐出长度为3材(45分)。

意义:①实现建筑标准化生产,便于构件预制与现场组装;②通过材等控制建筑等级(如宫殿用一等材,官署用三等材),强化礼制秩序;③模数化设计减少了设计误差,提升了施工效率,是中国古代建筑工业化的早期实践。

2.对比分析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追随功能”(沙利文)与后现代主义“形式追随象征”(文丘里)的核心差异。

答案解析:

(1)理论基础:现代主义基于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认为建筑形式应直接反映功能需求(如工厂的大跨结构对应简洁体量);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的“单一性”,主张形式需承载文化象征与历史记忆(如文丘里设计的VannaVenturi住宅,以坡屋顶、对称立面呼应传统)。

(2)对装饰的态度:现代主义排斥装饰(如米斯“少即是多”),认为装饰是功能的冗余;后现代主义主张“以装饰丰富意义”(文丘里“少即是枯燥”),通过符号化装饰(如古典柱式简化、历史元素拼贴)传递场所文化。

(3)空间认知:现代主义强调空间的“纯粹性”(如柯布西耶“居住的机器”);后现代主义注重空间的“暧昧性”(如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新国家美术馆,通过不同风格元素并置制造矛盾与趣味)。

本质差异在于:现代主义是“功能-形式”的线性逻辑,后现代主义是“意义-形式”的多元表达,反映了从工业社会标准化需求到信息社会文化多样性需求的转变。

3.列举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为例)的五大核心指标,并说明“资源节约”指标的具体要求。

文档评论(0)

小陈同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