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预防水稻稻飞虱的应急方案
###概述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威胁。一旦爆发成灾,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减少损失。本方案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高效的稻飞虱应急防控策略,包括监测预警、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环节。通过科学管理,可显著降低稻飞虱的危害程度,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
---
###一、监测与预警
及时掌握稻飞虱的发生动态是应急防控的基础。
(一)监测方法
1.**定期调查**:在稻飞虱高发期,每7-10天对田间进行一次系统调查,记录虫害密度和分布情况。
2.**诱捕器监测**:设置黄板或性信息素诱捕器,实时监测成虫活动规律和种群数量。
3.**数据分析**:结合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和历史发病规律,预测稻飞虱爆发风险。
(二)预警分级
1.**轻度发生**:虫害密度低于每平方米5头,无需立即干预。
2.**中度发生**:虫害密度达到每平方米5-20头,需加强监测,准备防控措施。
3.**重度发生**:虫害密度超过每平方米20头,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
###二、物理防治
物理方法环保且安全,适用于低密度或有机农业场景。
(一)黄板诱杀
1.设置密度:每亩设置20-30块黄板,高度与稻穗持平。
2.定期更换:每3-5天更换一次黄板,避免诱杀饱和。
(二)银灰膜驱避
1.覆盖时间:在稻飞虱成虫盛发期,于傍晚覆盖银灰膜。
2.撤除时机:虫害得到控制后及时撤除,避免影响光合作用。
(三)人工捕捉
1.工具准备:使用捕虫网或徒手捕捉。
2.操作时间:清晨或傍晚稻飞虱活动高峰期进行。
---
###三、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微生物制剂,可持续控制稻飞虱种群。
(一)天敌保护
1.释放天敌:每亩释放丽蚜小蜂或草蛉幼虫500-1000头,重点保护蜘蛛、瓢虫等。
2.环境调控:避免使用广谱性农药,减少天敌杀伤。
(二)微生物制剂
1.使用方法:每亩用1-2亿孢子/克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施。
2.作用机制:苏云金杆菌寄生稻飞虱体内,使其停止取食并死亡。
---
###四、化学防治
在虫害严重时,科学选用低毒农药快速控制稻飞虱。
(一)药剂选择
1.优先药剂:吡蚜酮、噻嗪酮、氟啶虫胺腈等低毒高效药剂。
2.避免使用:高毒广谱农药,减少二次危害。
(二)施药要点
1.**时间**:在稻飞虱若虫期(低龄期)施药,效果最佳。
2.**方法**:采用弥雾机或喷雾器全田均匀喷施,重点处理分蘖期和孕穗期。
3.**剂量**: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使用,避免过量或不足。
4.**轮换用药**:相邻两次施药间隔7-10天,更换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
###五、后续管理
防控后期需持续监测,巩固效果并预防反弹。
(一)残效期监测
施药后3-5天复查虫害密度,若未达标需补充施药。
(二)田块隔离
在虫害严重区域,可设置物理隔离带(如塑料膜),阻止虫害扩散。
(三)农业措施
1.清除杂草:减少稻飞虱越冬和繁殖场所。
2.合理灌溉:避免长期深水浸泡,降低虫害生存率。
---
###总结
稻飞虱应急防控需结合监测预警、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分阶段、多层次推进。通过科学管理和及时响应,可有效控制稻飞虱危害,保障水稻生产安全。
---
###五、后续管理(扩写)
防控后期需持续监测,巩固效果并预防反弹,确保稻飞虱得到长期有效控制。
(一)残效期监测与效果评估
1.**监测时间**:施药后应立即记录,并在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进行田间复查,重点观察若虫死亡率和成虫活动情况。
2.**调查方法**: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取样法,每亩设置5-10个样点,每个样点随机调查100丛稻苗,记录稻飞虱种类、密度(活虫数)及药害情况。
3.**效果评估**:
-**达标标准**:若虫死亡率达到80%以上,且成虫活动显著减少,表明防控效果良好,可按计划进入下一阶段管理。
-**补充施药**:若虫死亡率低于70%,或成虫密度仍高,需在24小时内补充施药,可选用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如从吡蚜酮轮换为噻嗪酮)。
(二)田块隔离与区域防控
1.**物理隔离**:
-**设置隔离带**:在虫害严重田块周边,种植1-2行高秆作物(如玉米)或铺设塑料膜(宽度1-1.5米),阻止稻飞虱迁飞。隔离带需每隔10-15天清理一次,清除潜在虫源。
-**田埂处理**:定期喷药处理田埂及周边杂草,减少虫害滋生。
2.**区域协同**:
-**信息共享**:相邻农户应建立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虫害动态和防控措施,避免单打独斗导致虫害扩散。
-**统一行动**:在虫害高发期,可组织多户联合施药,确保药剂浓度和覆盖均匀性。
(三)农业措施与生态调控
1.**合理水层管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