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提高团队创新能力的最佳管理方式
一、先共情:团队创新难,不是“人不行”,是“管理没找对路”
多少管理者曾为团队创新犯愁:开会时想征集新点子,结果要么没人说话,要么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好不容易有员工提出新想法,却被“风险太高”“以前试过不行”驳回,久而久之没人再敢突破;团队明明都是聪明人,可就是出不了创新成果,只能在“重复做事”里打转。
其实不是团队“缺创新基因”,而是很多管理方式在“扼杀创新”——就像给种子盖了块大石头,再饱满的种子也发不了芽。创新不是“靠灵感碰运气”,而是靠科学的管理“培育出来的”。作为带过多个创新团队、打造过爆款产品的管理者,我把这些年的实战经验整理成这份指南,帮你拆掉阻碍创新的“石头”,让团队的创新力真正“长出来”。
二、核心原则:提高团队创新,不是“逼大家想点子”,是“搭好创新的土壤”
很多管理者觉得“提高创新就是多开brainstorming会议、多定创新KPI”,其实方向错了。创新的本质是“试错、迭代、突破常规”,核心原则只有一个:先营造安全的创新环境,再建立高效的协作机制,最后用正向激励点燃热情。就像种庄稼,先松土、施肥、浇水,再等待发芽结果,急不来也逼不来。
三、分步骤实操:从“造环境”到“出成果”,4步激活团队创新力
(一)第一步:先“拆壁垒”,给创新“松绑”
很多团队创新不起来,是因为被“规则、恐惧、层级”绑住了手脚。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拆掉这些“创新壁垒”,让团队敢想、敢说、敢试。
打造“试错安全区”,别让“怕犯错”困住大家:明确告诉团队“创新允许试错,只要不是故意失误、不是重复犯错,就不追责”。可以设立“创新容错额度”——比如每年允许团队有2-3个创新项目失败,不影响绩效考核;对失败的项目,重点复盘“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谁的责任”。就像给孩子学走路时铺个爬爬垫,即使摔倒也不疼,才敢大胆迈步。比如某互联网团队,做一个新功能时用户反馈不好,管理者没批评,而是组织大家复盘“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后来基于这次经验,做出了用户量翻倍的功能。
打破“层级壁垒”,让“小想法”也能被看见:别让“基层员工的想法要经过多层审批才能到管理者手里”,要建立“扁平化的想法通道”。比如每周开一次“创新吐槽会”,不管是刚入职的新人,还是老员工,都能直接说“现有工作里哪里能改进”“我有个新点子想试试”;还可以建一个“创新点子池”在线文档,所有人随时能提交想法,管理者每天看、每周反馈。就像给房子装个“小窗户”,再小的光也能照进来。比如某制造团队,一个一线员工提出“把零件摆放位置调整10厘米,能提高组装效率”,通过点子池直接被厂长看到,实施后效率真的提升了15%。
减少“无效规则”,别让“流程”拖慢创新:很多团队的流程太繁琐——比如申请一个创新项目要填5张表、找3个人签字,等审批下来,机会早就过了。要简化创新相关的流程:比如小额创新经费(比如5000元以内)团队可自主决定;短期创新试错(比如1个月内的小测试)不用写复杂方案,口头同步即可。就像给跑步的人脱掉沉重的外套,才能跑得更快。比如某电商团队,以前试一个新营销玩法要走3周审批,简化流程后,3天就能启动测试,半年内试出了3个爆款玩法。
(二)第二步:再“搭框架”,让创新“有章法”
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落地的框架”,不然创新就会变成“天马行空的空想”。这一步要建立“从想法到落地”的流程,让创新“有条理地推进”。
用“小步快跑”代替“一步到位”,降低创新门槛:别让团队一开始就做“大而全的创新项目”,要引导大家从“小切口”入手——比如“优化一个按钮的位置”“改进一个报表的呈现方式”“试一个新的沟通工具”。每个小创新不用花太多时间(1-2周就能出结果),先测试效果,再决定要不要放大。就像学画画先从简笔画开始,慢慢再画复杂的画。比如某客服团队,先试“把回复话术里的‘您稍等’改成‘我马上帮您查’”,用户满意度提升后,再优化整个服务流程,最后整体满意度涨了20%。
建立“跨岗协作小组”,让“不同视角”碰撞火花:创新往往来自“跨界融合”——比如技术和运营一起想方案,能兼顾可行性和用户体验;产品和客服一起讨论,能更懂用户需求。可以按“创新目标”组建临时协作小组,比如要做一个新功能,就拉产品、技术、运营、客服各1-2人,小组成员平等沟通,没有“谁指挥谁”。就像不同颜色的积木搭在一起,能拼出更有趣的形状。比如某教育团队,做一个家长端功能时,让技术、老师、家长代表一起组队,最后做出来的功能既好用,又符合家长需求,使用率比预期高30%。
定“创新节奏表”,别让创新“三分钟热度”:把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